醉翁亭记的“醉”与“乐”

2022-06-28 07:06:37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醉翁亭记的“醉”与“乐”》,欢迎阅读!
醉翁亭记,乐”

浅析《醉翁亭记》中的“醉”“乐”

大悟县城关中学 聂宇虹

要:欧阳修的《醉翁亭记》,有6处写“醉”,10处展现“乐”字。醉和乐是统一的,因乐而醉,醉又增乐;醉是表象,乐是实质,写醉是为了写乐。文章中“乐”的程度,从无到有,由浅入深,步步深化,形成一个“醉”与“乐”的极致,吸引着读者循“乐”而进,醉也就越发深入。文章开始写望琅琊,写“山行”和“闻水声”都暗寓着“醉”“乐”之意。接着写出山中朝暮之景和四时之景,把他引入了一个恬静的境界,他陶醉了。等写到禽鸟因山林而乐,人们因太守游而乐,而太守则是因百姓乐而乐,太守被这和谐的气氛所笼罩,他又陶醉了。 醉是太守思想境界的高度概括,全文巧妙的把醉与乐统一起来,充分表达了“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关键词:醉翁亭记;醉;乐

《醉翁亭记》是欧阳修被贬到滁州以后写的散文。一直以来人们称赞它风格欢快、意境优雅,是一篇文辞优美的山水游记,但读罢却又让人觉得不仅仅是在记山记水,而是融入了作者许多的思想情感。作者自己坦言“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前人大多评论该文连用21个“也”字,形成了一唱三叹的风韵。其实,细读全文不难发现,这篇四百余字的山水游记,除连用21个“也”字之外,还有6处写“醉”10处之多连用“乐”字。醉是表象,乐是实质,因乐而醉,醉又增乐;写醉是为了写乐,那么醉和乐是怎样在文章中完美的结合在一起的呢?我觉得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1. “醉”“乐”于酒

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年,欧阳修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范被罢官,欧阳修不顾个人利害,愤然上书斥责有关的权臣,他因此也遭到贬谪。他并没有在政治失意中沉下去,任职滁州期间,作者的心情是开朗的,他把个人的烦恼扔在一边,励精图治,使滁州百姓生活富足,滁州百姓的安乐生活,给了他极大的抚慰,他陶醉其中。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饮少辄醉”的“少”可以看出太守并不善饮。他和滁州的老百姓一起在醉翁亭喝酒,“酿泉为酒”告诉我们喝的酒是用酿泉的水酿制的,“泉香而酒洌”,泉水香甜,酒肯定也香甜;泉水清澈,酒也非常的清澈,这样的美酒令他开怀畅饮,直到他面容苍白、醉醺醺地坐在一群人中间。这时宾客也玩得非常高兴,有投壶的、下棋的、行令喝酒的,还有那些闲谈看热闹的,“起坐而喧哗者”,他们时而起身去看做游戏的人的胜负,时而坐下闲谈,大声地叫着,非常惬意。宴席上的美味佳肴也让作者赞不绝口,想想,鱼是从溪水里钓上来的,不但“鱼肥”,而且,没有污染,肯定很好吃,其他食品也是“山肴野蔌”,想想都让人垂涎欲滴。“醉能同其乐”,告诉我们,即使醉了,他也很快乐。因乐而醉,醉中有乐,醉乐相融。


2.“醉”“乐”于山水

滁州位于东南隅,这里地僻民淳、山高水秀。“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是说西南面这些山峰的景色更加美丽,山上都长着郁郁葱葱的树木。作者从大处着笔,由群山到诸峰到林壑,由远而近,尽收眼底,让读者沿途览胜,渐入佳境。“蔚然而深秀”说明琅琊山美丽,树木茂盛,穿行其间,感觉是那样的幽深美丽。两峰之间的酿泉也让人感觉到美,清澈的泉水,潺潺地流着,是那么的欢快。醉翁亭更是美如仙境,一个“翼”不但写出了醉翁亭的形状,更写出了它的动感,醉翁亭就像振翅欲飞的雄鹰,呼之欲出。这里有山有水,幽深秀丽,树木茂盛,流水潺潺,亭榭翼然,给游人提供了一个优美的环境,道出了“醉”而“乐”此不疲的缘故。

另外,作者把景物放到变化的时间里描绘。“日出而林霏开”是指早上,太阳出来,山间的雾气慢慢散开。“云归而岩穴暝”描述烟云聚拢来,山谷就显得昏暗了。这样看来,醉翁亭早晨和傍晚的景色都很美。还有山间四时的景色也很独特。“野芳发而幽香”是指春天百花盛开,香气诱人;“佳木秀而繁阴”是写夏天树木一片浓荫,山林给人郁郁葱葱的感觉;“风霜高洁”是写秋天,描绘了秋高气爽的景致;“水落而石出”写的是冬天,在《山峡》里就有林寒涧肃,也是说水浅了。“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一天的朝暮变化,一年的春秋更替,各具特色,令人依依不舍。作者面对四时更替,既不伤春,也不厌夏;秋天是高风洁霜,而非天边落日;冬天是水落石耸,而非寒风枯草。从对景色的描写中,可以流露出欧阳修的情绪:善于从大自然中领悟山光水色那纯真的美,从而排解了在政治上的失意。他陶醉了,此时他不是醉于酒,而是醉于优美的景色,安详的生活。

3.“醉”“乐”于人情

太守宴上,那些宾客,那个高兴劲呀,看着让人“醉”;滁人游也让人醉。“前者呼,后者应”,就跟《岳阳楼记》里面的渔人互答一样,此乐何极呀!“伛偻提携”可以看出,这儿的老人小孩生活得都很快乐,就像《桃花源记》里面一样,“黄发垂髫,并怡然自得”。这些快乐而温馨的场景,说明那个地方的人们生活得很幸福,体现的是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一家老小出游,其乐融融。

“太守归而宾客从”也很有趣,太守醉醺醺的被众人前呼后拥着,该是多么令人羡慕的官民同乐的场面。滁人和太守这么亲近是因为太守没有架子,请百姓吃饭,还和百姓一起游玩;还将这个地方治理得“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人们生活得好让他醉,是他为老百姓办了实事,让老百姓过上了幸福的生活而高兴。太守和滁州的百姓一起游玩,犹如一个大家庭出游,这种浓浓的纯纯的情谊怎不让人陶醉?

4、“醉”“乐”于人民安居乐业


“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很有生活的气息,滁州百姓还有闲情来游玩,体现了滁人的生活幸福快乐 人民安居乐业。“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之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禽鸟因山林而乐,人们因太守游而乐,而太守则是因百姓乐而乐,他处在优美的环境中,身心愉快,舒适安闲,不由得醺醺然了。文中作者把“乐”划分三类;一是禽鸟,这是一种只知饱食没有思想的快乐;二是游人(指除太守之外的游人),他们虽懂得欣赏山水之美,也有七情六欲,但他们的乐不能与太守相媲美;唯独太守之乐,才是凡人俗鸟不能理解的最高境界的高妙之乐。我们在《五柳先生传》看到了陶渊明的饮酒,欧阳修与他不一样,陶渊明的饮酒是一种逃避,而欧阳修是高兴,为老百姓高兴。所以作者说:“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今天我们可以说:“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滁人之间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政通人和之间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民乐之间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人民安居乐业也。 一个“醉”表达的是作者忧民亲民的情怀,表达的是作者以天下为己任的气概。

《醉翁亭记》难得之处,在于滁州百姓“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这幅安乐太平盛世的美景,道出了作者安乐陶醉于山水间的重要因素。百姓丰衣足食的太平生活,使得欧阳修完全忘却了仕途的苦恼和艰难,思想上得到一点安慰。 作者的“乐”已由之前的山水“乐”升华为分享滁州百姓安居乐业的太平生活的“乐”,就是对滁州百姓安居乐业的沉醉。欧阳修以“醉翁”自称,旷达自放,摆脱宦海浮沉,人世纷扰,在这远离都市的山水之间,把自己的心灵沉浸到闲适、恬淡的情境里,获得了一种平衡、和谐的感受,这使得作者的“醉”与“乐”中含有了百姓成分。所以作者深感“乐亦无穷也”

享受“山水之乐”的不仅有太守及宾客,还有滁州人,人人都可以纵情山水,这就非同寻常了。文中用“太守醉”结束这欢乐场面,也是有深意的,说明“醉翁之意”何止于此,同时也在于一州之百姓。到全文结尾处,更用“醉能同其乐”一句将“醉”和“乐”统一起来,画龙点睛般地勾出全篇主旨,充分表达了“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参考文献 语文新教材 课文《醉翁亭记》 欧阳修简介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cce8980f5ef7ba0d4b733b5e.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