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祠与宗祠的区别

2023-02-24 18:43:13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家祠与宗祠的区别》,欢迎阅读!
家祠,宗祠,区别

精品文档

家庭祭祖与宗祠祭祖的区别

祠堂祭祀的历史,据说自从有“礼”说就出现了,到当今时代,人们看到的有无外乎两类:家庭祭祖(做羹饭)和宗祠祭祖。

过去家家有家祠,家祠是家人祭祀近代祖先的场所,一般在厅堂里或家中制有神龛的地方,供奉有曾祖以下的祖宗牌位,一般是不出五服即五代以内的祖先,五服以内为亲,五服以外为亲尽。五服以外的先祖、始祖是享受不到家祭的香火的。家祠是做小羹饭的地方。

宗祠是族人祭祀祖先、先祖、始祖的地方。即五代以上及五代以内的全部祖先、先祖、始祖。祠堂祭祖是全族人的重要祭祀活动。是族人追思先祖丰功伟绩,宣传继承本族优良文化传统,企求子孙发达、厚德泽福、光宗耀祖、凝聚宗族的地方。宗祠是做大羹饭的场所。

那么,“家祠”“宗祠”的出现和区别是什么呢?从历史上看,早在周朝,我国的宗族制度就已经很完善,按照那时的祭祀规定,只有士(官员)以上的人才能建庙祭祖,庶人(百姓)是没有这个权利的。能建庙祭祖的这些特权阶级,也根据他们的身份划分成五个等级:周代天子、诸侯、大夫、士、庶人,分别对应不同的祭祖礼制。这一时期被称为宗庙制。

隋唐时期,官员祭祖的家庙祭祀制度盛行,官员按照官职大小划分祭祀享用的级别,国家礼仪的高度对此作了规定:“凡文武官二品以上,祠四庙;五品以上,祠三庙;六品以下达于庶人祭祖祢于寝(家里)从这段话我们可以看出,下层官员和庶人祭祖只能在“寝”也就是生活的房子里进行,而无权建庙祭祖,依然充斥着严重的等级制度。

宋代以后,随着科举制度的彻底确立,官员家庙祭祀制度开始走向衰落,以祠堂、族长为核心的祭祖新形式——祠堂祭祀制度开始兴起,庶人阶层由此有了建祠祭祖的权利。 这样看来,祠堂的祖宗是“家祠”“家祠”的历史需要早于“宗祠”

宗祠大多都是三进,第一进称“仪门”,或曰“大门”“大厅”“过厅”;第二进称“享堂”;第三进称“寝”。享堂是进行祭祖活动和举行祭祀礼仪的地方,是由古代的“庙”发展演变而来。宗族祠堂里供奉的祖先神主,一般都以尊卑为依据,分为两大类:一类属于尊者,包括始祖、创建宗族时的数代祖先和有功有德的祖先神主,这些“神主”永世不迁,永世不祧,也就是说,永远供奉在寝室的神龛之内,永远享受后代子孙的祭礼和血食。一类属于卑者,即一般没有什么功德的祖先的神主,这些神主,“五世则迁”,也就是说,玄孙死绝,高祖的神主即从宗祠里迁走了。古人认为,五服以内为亲,五服以外为亲尽。一般无功德祖先的神主,亲尽之后,再继续供奉于神龛之中已无多大意义了。

1欢迎下载


精品文档







欢迎您的下载, 资料仅供参考!





致力为企业和个人提供合同协议策划案计划书,学习资料等等

打造全网一站式需求







2欢迎下载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cdd95203bed126fff705cc1755270722192e5926.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