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21《古诗四首》拓展阅读 苏武(李白) 北京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

2023-09-17 11:32:15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六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21《古诗四首》拓展阅读 苏武(李白) 北京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欢迎阅读!
苏武,上册,四首,单元,语文

六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21《古诗四首》拓展阅读 苏武(李白) 北京版六年

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

苏武

唐·李白



苏武在匈奴,十年持汉节。 白雁上林飞,空传一书札。 牧羊边地苦,落日归心绝。 渴饮月窟水,肌餐天上雪。 东还沙塞远,北怆河梁别。 泣把李陵衣,相看泪成血。

【赏析】

李白这首诗歌描述了苏武被困匈奴,“身在匈奴,心在汉”,艰难生活,十九载后终于又回到大汉朝的感人故事。这是真实的历史事件。《苏武》读来悲怆,一个爱国者被囚在异国的生活总是悲怆的。

苏武被汉武帝派遣出使匈奴,却被扣留了下来。为了使苏武变节,匈奴人使用的很多办法,威逼利诱,苏武不屈服不动摇,手持汉节。最后,苏武被发配到今天的贝加尔湖一带牧羊。“苏武在匈奴,十年持汉节”说的就是这么一回事。“十年”是个概数,真实的历史是苏武被扣留在匈奴十九年。一个“持”字把苏武坚持、坚定的爱国意志表现的很浩气,很凛然。

“白雁上林飞,空传一书札”中的“上林”是指“上林苑”,是一个皇家围场。这里面是说一个故事:一天皇帝射下一只南飞的白雁,大雁的脚上绑着一封帛书,却是苏武思念大汉的书札。这是很有名的故事。后来常说“鸿雁传书”便从此来,不过把思念的内涵扩大了些,也改变了些,更多是指男女间“相思”的思念了,如李清照的“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对于这两句,我们应该把想象放开,要联想到了苏武含泪书思念,绑书于雁的情景,可不是一张帛书,而是千万张;绑的不是一只大雁,而是千万只。把思念寄托与大雁是多么渺茫啊,然而苏武做了,今天看来多少有些荒唐的行为完全是情感至深至纯至烈的率真体现。由此,我们对于“鸿雁传书”有了更细微的体验,那就是思念之深和寄达之渺茫。联想对于诗歌赏析是必要的,这种联想也是合理的。

“牧羊边地苦,落日归心绝”中的“落日归心绝”得李白风骨,归期茫然无望,心中常“苦”“绝”“苦”既是“渴饮月窟水,肌餐天上雪”之苦,也是思念之苦,归期无望之苦。

1 / 2


六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21《古诗四首》拓展阅读 苏武(李白) 北京版六年

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

“绝”是“苦”的深化,落日残照,西风吹寒,“归心绝”与此等景浑融一体,情景交融。难得的是苏武在“绝”中的坚持,他“鸿雁传书”恐怕自己也知道其中的荒唐,说白了,他的“持汉节”和“鸿雁传书”更多的不是因为有“归”的希望而做,因为“归心绝”,他自己都不抱太多“归”的希望了,更多是出于内心拳拳的爱国的民族气节的情怀,就是这样的情怀在驱使他坚持。

“渴饮月窟水,肌餐天上雪”叙边地牧羊之苦艰。

“东还沙塞远,北怆河梁别。泣把李陵衣,相看泪成血”写苏武和李陵话别的情景。关于这四句里面的情形请参看这样的诗:“携手上河梁,游子暮何之。徘徊蹊路侧,悢悢不得辞。行人难久留,各言长相思。安知非日月,弦望自有时。努力崇明德,皓首以为期。(出自《苏武李陵诗集》)在匈奴,苏武和李陵结下了深厚个人感情,尽管一个坚持,一个投了降,但两人对大汉的情怀其实是一样的,李陵又何尝不怀念大汉呢?东归的路还很长很远,一路有风沙,一路有萧凉。上河梁悲怆话别吧,那儿高,让我目送你(李陵送苏武)归去吧,我也要眺望遥远的故国家乡。一定要注意李白的这四句是化自《苏武李陵诗集》中的那样的一首诗歌的,何谓“携手上河梁,游子暮何之”,何谓“上”?登高怀远、怀乡国啊!“泣把李陵衣,相看泪成血”,泪水打湿了青衫,两人彼此相望,没有语言,因为语言是无力的,其中的情感只有我们两人懂,心里血泪滚滚,是故国情怀,也是一别再无期了。苏武和李陵的深厚友谊的基础是两人同样的故国情怀,这点读者万万不可不懂!

此诗的最后四句深化主题,故国情怀与离别之情融为一体,苏武与李陵融为一体,融合的基础看似友情,实则同样的故国情怀。主题就是这样的深化的。

2 / 2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cf12eb014b649b6648d7c1c708a1284ac9500539.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