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作家的童年经验对创作的影响

2023-03-14 21:29:14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浅谈作家的童年经验对创作的影响》,欢迎阅读!
童年,创作,作家,经验,影响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浅谈作家的童年经验对创作的影响

作者:余婷婷

来源:《青年文学家》2017年第24

作者简介:余婷婷,广西师范学院文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16级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24-0-01

一个作家,无论是否醉心于童年叙事,在文学创作的过程中都会受到童年经验的影响。很多作家在自述中多次提到童年的记忆是他们写作灵感的源泉。对童年的印象和感受,欢乐的、苦楚的,都将以显或隐的形式反映在作家的文本里。玛丽亚·蒙特梭利,意大利教育家和医生。在多年的精神病院临床经验和开办儿童之家的实践基础上,撰写了《童年的秘密》一书。这是一本不完全的书,章节之间,甚至有些零落。然而,这也是一本站在儿童视角审视教育的书,充满了革命性的理念。其中,最具有开创性的说法便是:之所以关于儿童的研究如此重要,是因为他们能触及到人类的所有难题。这就是为什么,很多心理学专家在解决成年人的思想和行为的问题时,要追溯到孩童时期的极端事件的原因。在文学创作领域,不论是作家明确的创作动机还是带有童年因子的潜意识,都支配着文本的诞生。 (一)从童年出发

文艺理论家童庆炳认为童心诗心相对,并解释说儿童的赤子之心与作家的真诚之心是相通的。古今中外,不乏对童年追思、赞颂的文章,如高尔基的《童年》、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许地山的《落花生》等。

在《明星咖啡馆》一书中读到白先勇对三姊的追思,有一次放学归来,车子下坡,车夫脚下一滑,跟明姊都飞了出去,滚得像两只陀螺。惊魂甫定,明姊却咯咯地笑了起来。明姐在患精神分裂症之后,一切言行又回到童年。悲痛之余,白先勇自我安慰,明姊患病正好远离了世俗的痛苦,明姊一直没有长大过,也拒绝长大,成人的世界,她不要进去。她的一生,其实只是她童真的无限延长,她一直是坐在地上拍手笑的那个小女孩。对童年的缅怀,不论是亲人还是往事,不论是美食还是故居,不论是欢乐的还是悲伤的,都不由己地纳入了作家的创作心境。白先勇在寻根记中对桂林的米粉进行了毫无保留的赞美,对西湖庄的旧事记叙得津津有味;又在《蓦然回首》中倾诉了小时候因患病被拘禁起来的失落与孤苦;甚至在《上海童年》一文中道明了自己的第一篇小说《金大奶奶》、《永远的尹雪艳》、《谪仙记》这三篇小说的诞生并非偶然,而是上海童年逐渐发酵和拼凑的结果。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佛洛依德认为,文艺创作是被压抑的愿望的满足。中国现当代的作家,大多都经历过孤苦、艰难的童年。童年的创伤成为作家创作的心理背景,直接或间接地制约了作家创作时题材的选择、主题的意蕴和创作的风格。白先勇在反思明姊患病的原因时,认为这是童年的创伤造成的。他说,法国文学家《追忆似水年华》的作者普鲁斯特小时候,有一次他的母亲临睡前,忘了亲吻他,普鲁斯特悲痛欲绝,认为被他母亲遗弃,竟至终身耿耿于怀,成年后还经常提起他这个童年的创伤’”。同为现代作家的张爱玲,在童年时代就遭遇了家道中落,父母因性格不和离异,又因病被父亲软禁等事件。童年期间,华美而不幸的家庭生活影响了张爱玲在小时创作中关于家庭伦理主题的表达,通常呈现出亲情异化的图景。《心经》中讲述了张爱玲笔下的一段看似荒唐又百般纠结的人伦纠葛。分析了对父亲的依赖、爱慕的擦枪走火,描绘了父亲表面义正言辞之下的不耻地下情,刻画了接受畸形家庭关系的隐忍的、随波逐流的母亲。 (二)回归童真

真誠地对待自己和别人,勇敢地面对赤裸裸的生活,这样才能在文学作品中构筑一个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的经验世界,经受学界的考验和读者的挑剔。然而,童真并非总以天真灿烂的面貌示人。

王小波在《沉默的大多数》中,以反讽和冷峻的态度斜睨国民的命运。从文本的内容来看,似乎很难把王小波和童真扯上什么关系。可是你静静一想,这世上有那么多思想尖锐、行为叛逆的作家、诗人,对世俗批评的另一面正是对现实中美好的渴望和革新的诉求。他们对这个世界有要求,所以诉诸文字;他们对这个世界还保有幻想,所以大加讨伐。可是狰狞的现实让他们放慢了脚步,清醒了头脑,不再像从前那样满心欢喜、无所顾忌。如果说在童年受尽宠溺的孩童长大了容易写出积极阳光的文字,那么在童年受到创伤的孩童长大后则惯于用冷眼看世界。有人说,童年的折磨成就了王小波。这是基于童年的不愉快造就小说家这一说法的认可。童年的折磨,无论是社会的不公还是家庭的窘迫,正好碰到一位敏感的孩子,使他感到难以承受的痛苦。这种体验,融合着成长的体验和思考不断滋长,成为艺术创作的不竭的源泉。之所以把历尽沧桑的纯真称为冷酷的童真,是因为成熟与残忍在兜兜转转之后仍然选择回归。智者提倡难得糊涂,想要活动世俗的成功就要圆滑世故,面对不公的事实做一个睁眼瞎。大概,这样的智慧,王小波至死都没学会。他曾说,我活在世上,无非想要明白这些道理,遇见些有趣的事。”1997320日,他给《我的精神家园》写了自序,即将出版。22天之后,这个怀有一颗宁静童心的中年人飘然而去。

到老都葆有一颗童真的心的人,是幸运的。如丰子恺所言,一个成年人被世智尘劳所蒙蔽,是一个可怜的残废者。想来,这句话的确深刻。很多时候,我们常常被年逾古稀的作家感动,正是在他们的作品中读到了。历尽沧桑之后的童心,愈发闪耀着耀眼的光辉。 结语: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童心与成年人的赤诚具有想通之处,这共通之处想必就在于真性情的自然流露。与孩童的纯真不同的是,成年人的赤子情怀是被世俗的尘埃荡涤之后,带着理想和信仰踏过崎岖的山路和广袤的沙丘返程。这是一种回归,目的地是童年的幻想和初心。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cf7f396d80c758f5f61fb7360b4c2e3f56272560.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