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深兄弟情:苏轼与苏辙

2023-12-07 06:00:20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史上最深兄弟情:苏轼与苏辙 》,欢迎阅读!
苏辙,苏轼,最深,兄弟,史上

史上最深兄弟情:苏轼与苏辙

作者:李子迟

来源:《初中生之友·中旬刊》2021年第01

古来兄弟相亲相爱相知相念之乐,未见有过二苏者。特别是比起曹丕与曹植、鲁迅与周作人来,他们这种优势更明显。翻看一下他们的诗词文集,很大一部分是两人的互答之作。子瞻(苏轼的字)几乎每到一个任所就要给子由(苏辙的字)寄信赠诗,晚年被贬谪时更甚,而子由也常有回作。(先用古来兄弟相亲相爱相知相念之乐,未见有过二苏总领下文。接着用曹丕与曹植、鲁迅与周作人兄弟不和作对比,突出二苏兄弟情深)

苏轼兄弟二人从小在一起读书,苏辙小时候就向其兄苏轼学习,未曾有一日相离。子由在写作上也尽量学习其兄,文风亦颇见相似之处。

兄弟之间的调侃亦颇为有趣。例如,苏轼早年从刘巨门下读书时,夏日在学舍与同窗陈建用、杨尧咨、乃弟苏辙做大雨联句。陈建用曰庭松偃盖如醉,杨尧咨曰夏雨新凉似秋,苏轼对曰有客高吟拥鼻,最后苏辙对曰无人共吃馒头,众皆倾倒。(写两兄弟一起读书,一道调侃,可见他们从小就非常友爱)

苏轼与苏辙是同科进士,同年步入仕途。两人的政治思想大致相同,在变法斗争中共同进退,晚年又同样被贬到南方的蛮荒地带。苏轼文人气十足,个性鲜明,不合时宜,不拘小节,旷达洒脱;苏辙则与他形成明显的互补,性格沉稳内敛不外露,人情世故高苏轼一筹,常常给予兄长以忠告,所以他的仕途相对平坦一些。(先写两兄弟同时步入仕途,两人政治思想相同,又同样遭贬,让人觉得他们两人的性格应该一模一样。后写他们两人的个性其实迥然不同,这就告诉我们,他们能相知其实是多么不容易)

公元1061年苏轼任凤翔府判官,苏辙将他送至郑州。这是兄弟两人第一次分手。子由登上高处,眺望着哥哥的乌帽随山坡的起伏而忽隐忽现的情形,顿时生出悲悯和忧伤。 苏轼在杭州三年任期届满后,即请调至密州,因当时苏辙正任职济南,两地都在山东,相距不远。公元1076年中秋之夜,子瞻由于怀念子由,而发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愿望。

乌台诗案期间,苏轼罹祸,苏辙欲学汉代淳于缇萦救父的典故,愿免一身官职,为兄赎罪,最后同遭惩治,被贬为监筠州盐酒税。苏轼出狱以后,苏辙前去接狱,特捂其嘴,以示三缄其口。元祐年间,子由升为尚书右丞;子瞻又遭人排挤,乞求外任。子由连上四札,亦乞外任。


苏轼在读到唐代诗人韦应物的诗句宁知风雪夜,复此对床眠后,感触很深,便与苏辙约夜雨对床。后来两人在互答诗中不断提起。如苏轼曾说:君知此意不可忘,慎勿苦爱高官职。在《绝命诗两首寄子由》中又说: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来生未了因。(先写两兄弟第一次分别的情形,让读者深受感动。再写苏轼请求调到密州,怀念弟弟,让读者知道《水调歌头》的由来。接着写乌台诗案后,两兄弟依旧互相关爱,让读者潸然泪下。又写两人互答诗词,情真意切跃然纸上)

但这种心愿一直未能实现。苏辙曾说:昔余少年,从子瞻游。有山可登,有水可浮,子瞻未始不褰裳先之。幼时游戏图书,寤寐其中,早余二人,要始是终平足之爱,平生一人。”“自信老兄怜弱弟,岂关天下无良朋。在《东坡墓志铭》上说:扶我则兄,诲我则师。苏轼亦在写给好友李常的一首诗中说:嗟余寡兄弟,四海一子由。”“我少知子由,天资和而清……岂独为我弟,要是贤友生。还常常说他实不如苏辙,至今天下士,去莫如子

公元1097年,苏轼被贬谪于海南儋州,苏辙被贬谪于广东雷州。农历五月十一日,兄弟二人相遇于广西滕州,苏辙送苏轼出海,六月十一日诀别于海滨。苏轼作诗云:劝我师渊明,力薄且为己。微疴坐杯酌,止酒则瘳矣。这是苏氏兄弟的最后一次面别。其后直至子瞻病卒于常州,他们再无缘相见。子瞻卒前亦以不见子由为大憾。(写两兄弟滕州一别,再也没有相见,实是人生一大憾事,令读者长吁短叹)

另据宋人笔记所載,苏轼病逝后,二苏两房大小近百余口聚居

苏东坡大学士正因为一生中有严父苏老泉、贤弟苏子由、爱子苏过与苏迈、亦友亦师欧阳修、亦友亦徒苏门四学士、佛门挚友佛印、红颜知己朝云……他这个巨人才不会孤独缥缈,他才如此仰之弥高、钻之弥坚。而他们也成就了苏轼的一些人格魅力,成就了一些光辉的文学经典。(苏轼能取得非凡成就,与拥有包括亲情在内的各种正能量有关)

谁说亲兄弟之间必有一争?谁说文人必定相轻?请看苏轼与苏辙兄弟情谊之深厚,世所罕见。他们是兄弟,是师生,是诗词唱和的良友,是政治上荣辱与共的伙伴,是精神上相互勉励安慰的知己,他们很好地诠释了中国古代孝悌文化中的字。

(选自《榜样是最好的老师——写给孩子的成长故事书·孝敬卷》,济南出版社,有删改) 赏析

兄友弟恭一直是我国优良的传统美德,而这一点,在苏轼、苏辙两兄弟身上,达到可以立碑立祠的程度。


苏轼、苏辙,北宋王朝的双子星。他们一母同胞,却性格迥异。苏轼旷达洒脱,苏辙沉稳内敛。他们少年时一起伴读诗书,青年时双双名动天下,文学上他们相互唱和,宦途中他们携手共进。苏轼去世十一年后,苏辙去世,和苏轼葬在一起。终于,兄弟以另一种形式兑现了归隐田园、夜雨对床之约,自此再也不分开。他们是兄弟,更是知己。无论经历怎样的顺逆枯荣,他们的感情始终如一。

古今中外的历史记载过许多父子反目、兄弟成仇、手足相残的故事,那些血淋淋的争斗,惨烈、悲戚。幸好,历史有一个苏轼、一个苏辙,他们手足情深,无论何时都会给人温暖,给人希望。

文章整体上以时间为序,运用了诸多写作手法:一是巧用对比,将二苏和曹丕与曹植、鲁迅与周作人进行对比,将二苏的顺境和逆境对比,突出了兄弟友情非同寻常;二是选材精到,兄弟俩一生的友情,无法一一道来,作者选取了最具有说服力的材料来表现;三是叙议结合,在指出苏轼与苏辙是同科进士,同年步入仕途之后,边叙边议,充分表现了兄弟俩情谊深厚。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d0a90ff65bf5f61fb7360b4c2e3f5727a5e92424.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