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教学设计

2022-05-11 09:51:20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妈妈》教学设计》,欢迎阅读!
教学设计,妈妈

《妈妈》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诗歌表达的情感;体会作者视角的独特之处。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悟诗人表达的发自内心的情感,珍爱我们的妈妈。 教学重点:通过分析诗歌的意象和手法,体会诗人对妈妈的情感。 教学难点:理解凝定在文明之外的妈妈形象。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交流法。 教具准备: 自制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请同学们用一首诗来描绘图片所表达的内容。一首《游子吟》吟出了全天下游子的心声,这是孟郊表达的对妈妈的思念;“一年一年,风霜遮盖了笑脸 你寂寞的心有谁还能够体会 是不是春花秋月无情 ?春去秋来,你的爱已无声。 把爱全给了我,把世界给了我 ,从此不知你心中苦与乐”,这是满文军表达的对妈妈的理解。那么,作为70后的诗人江非,他笔下的母爱又是怎样表现和表达的呢?这一定是一个很有有意思的话题。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江非的《妈妈》,同诗人一起赞美生养我们的妈妈。 二、读一读: 1、学生自由朗读。 2、学生个别朗读。

3、学生评价,教师指导。(童稚、天真——步步紧逼、愈来愈快——深沉、心酸、慢) 4、全班齐读。 三、议一议:

1、教师引导学生从诗歌意象、表现手法、主题三个角度品读诗歌。

2、将全班分成三个大组,分别以意象、表现手法、主题为重点研读诗歌,教师巡视指导。 3三个大组再分成三个小组,每个小组派代表发言,阐述探讨的主要结论。一个大组的三个代表发言结束后,组内成员做适当补充和强调。其他两个大组的成员可就这一组的讨论内容提问或阐述自己不同的认识.

4、在学生发言的过程中,教师根据具体内容做简短恰当的评论或提示。 1)意象:

①视角:城市化的视角写农村,写农村的妈妈

选取的意象是现代化文明的产物,而不是妈妈身边的事物,这些在都市里司空见惯的事物对一个偏远农村的妇女来说是那么遥远和陌生,暗示着现代文明与乡村文明的距离。 2)表现手法:

同样的行走,城市里有地铁,有电车,有飞机,无论多么邻近和遥远,他们凭借这些交通工具轻松而舒服地来回穿行,而母亲却只能背负沉重的生活,佝偻地“爬”行在山坡上;


同样是财富,城市人是在“哗哗的点钱声和刷刷的印钞声”中享受着劳动的价值与欢乐,母亲呢,只能面对向晚的夕阳,无言地在自己的背上再添加一点柴火;同样是女人,玛丽莲·露们以青春、美丽和肉体,这些女性天生的禀赋,享受着生命的欢乐和社会的膜拜,引领着时代天,当城市里的人们面对各种炊具眼花缭乱的时候,妈妈还用着最原始的方法,以柴为炊。作为接受过现代文明的诗人,通过两种文明方式的对比,内心充满无限的感慨和辛酸。 四、练一练:二选一

1、以“我心中的妈妈”为题,写一首小诗或小散文? 2、根据探究内容,从一个方面写一篇鉴赏性的小短文? 五、课堂小结:

这就是“妈妈”没有丈夫的陪伴,没有儿女的簇拥,伴随她的是背上的小山一样的柴火,朴素的语言来自生命的至诚与真情。 六、布置作业: 诗贵在有真情,但有真情并不足以保证一首诗的成功,还得选取合适的写作角度。江非的《妈妈》表达对“妈妈”的真情,选取了特别的角度,写得很成功。下面一首也是写妈妈的,同样写得成功。试比较两首诗,说说它们选取的写作角度有什么不同。 附:参考答案

江非的《妈妈》通过城市文明与乡村文明的巨大差别的对比,通过乡村现在还需要拾柴生火这一细节,写妈妈为家庭操劳,以一种生命的广度来写妈妈,在现代文明的大背景下,写出了广大偏僻农村地区的妇女的辛劳、困顿的生命状态。读起来朴实、感人。《生日》是从生活中妈妈为了儿女、家庭而忽略了自己的生日,儿女也习惯于在妈妈的忽略下忽略了妈妈的生日,从过生日这一角度来歌颂妈妈甘于奉献、不求回报的高尚品质。这种价值导向今天看来有问题,妈妈不能过生日是因为生活的压力无力过生日,作为子女不能忘记,就像诗中所说的“多么悲哀,我没有最神圣的节日”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d13cae082e60ddccda38376baf1ffc4ffe47e2c8.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