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教育思想及现实意义

2022-12-20 16:29:18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孔子的教育思想及现实意义》,欢迎阅读!
孔子,意义,现实,思想,教育

孔子的教育思想及现实意义

孔子在长期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教育,对现代教育有着行之有效的指导意义。下面由为大家介绍孔子的教育思想对存在的现代意义,希望能帮到你。

在孔子的教育思想中,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最光芒的思想,应该"有教无类".在孔子之前,贵族阶层垄断了教育,平民阶级没有受教育的可能,教育仅仅是局限在最高统治阶层范围之内的事,教育的目的,也只是为统治者培养接班人.学校的贵族化,阻碍了文明的普及与开展,也扼杀了平民百姓的求知欲望.

孔子从三十岁左右开始,便打破的陈规,创办私学,明确提出"教无类"(《论语·卫灵公》)的思想.他认为,凡人都可以承受教育从善,应该一视同仁地对他们进行教育,教育不能被贵族所垄断.这一教育思想的提出,开创了文化下移和普及教育的新道路,是中国教育史上划时代的革命创举,也是人类教育史上一项很有革命意义的突破.孔子所创设的私学,也成了中国教育史上与"学在官府"相对立的"移民间"的划时代的标志.

"有教无类"是孔子教育思想的重要内容,也是他一生教育实践的总结.他不分阶级,不分贵贱,不分地域,不分贤愚,只要虚心向学,"行束修(十条干肉)以上",他一律谆谆进行教育(《论语·述而》).子所招收的学生,除南宫敬叔和司马牛外,其余多出身贫贱. 孔子从办学开始,直到73岁病逝,即使是在鲁国从政(任大司寇等职)和周游列国的十几年中,也没有中断过他所酷爱的教育事业.坚持不懈地克服各种困难和阻力,开展私学,用一生的心血和生命,写了成效卓著的教育事业的凯歌,在中华民族乃至全人类的历史上作出了巨大奉献.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以《诗》、


《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一个人几乎用了成年之后的所有时间从事教育工作,培养出这么多有用的人才,真可以称得上诲人不倦了.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是自古以来人们对孔子的称颂,也是孔子高尚师德的主要内容.孔子经常以此来要求自己.当他的学生以""""来称赞他时,他说:"假设圣与仁,那么吾岂敢?抑为之不厌,人不倦,那么可谓云尔已矣."(《论语·述而》)孔子教育学生,不但诲人不倦,而且毫无隐瞒,因而赢得学生们对他的无限尊敬和景仰.子死了,学生们如同死了父母一般,在孔子墓旁结庐而居,守孝三年.子贡深得老师器重,师生之情胜过父子,他为孔子守墓长达六年.有这样诲人不倦的老师,才能有这种守庐三年、六年的学生.

教育教学方面,孔子有许多创造创造.其中有些创见即使是在两千多年后的今天来看,也仍不失其真理的意义.因材施教,循序渐进,就是其中最有价值的东西之一.

由于孔子在教育方针上主张"有教无类",在招收学生时也做到来者不拒,这样,学生之间,在年龄、性格、、智力、能力、品德、知识根底、以及意志力等方面就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孔子曾对有的学生作过评价:

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喭.(《论语子路》)

回也其庶乎,屡空;赐不受命,而货殖焉,亿那么屡中.(同上) 由此足见他对学生们的了解.为了使不同的学生都能学有所得,学有所长,他根据每个人的不同特点,在教学中 "因材施教". 以《论语》中孔子对学生请教""的不同答复为例,就可说明这个问题: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d17b8735ab114431b90d6c85ec3a87c240288af6.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