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教师教育随笔两篇

2022-12-19 19:35:15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幼儿园教师教育随笔两篇》,欢迎阅读!
教师教育,幼儿园,随笔

幼儿园教师教育随笔两篇

【午餐】

在当今这个社会我们的孩子生活在一种幸福的时代一来伸手二来张口。每次在我的耳边总是有家长在唠叨着,老师孩子吃饭很挑食,在家里都是哄着他求着他才肯吃一点,可怎样办才好呢? 其实在幼儿园也是一样,能够说我们中班这个年龄段每一天吃饭也分成好几种类型。第一个类型是每天不用老师提醒能保证把碗里的饭菜都吃的很干净。第二种类型先是观察这天吃饭合不合自己的胃口;这第三种类型干脆来了一个大转变和老师开始讨价还价,找一系列的借口来推掉自己能少吃一点是一点来到达自己的目的。在我们班里每一天吃午餐总是有那么小部分孩子从开始一向吃到最后结果还是一样,那么这些孩子到底在干什么呢? 在我们班级现常有这样的现象发生,河源小朋友是个帅气的小男孩,是个蛮可爱的小男孩,但是他每一天中午吃饭就是个大难题啦不管我们怎样去哄他,说好话给他听就是无动于衷,每一天就是在耗时间,我每次看到他拿勺子时慢吞慢吞的把一粒一粒米饭放在嘴巴里,这几粒饭在嘴巴里可有好长时间好嚼呢;等过了一会儿他眼睛又开始东张西望等到其他小朋友吃的差不多时,他还是没有吃完。不仅仅有河源小朋友状况类似也有显锐小朋友他先看到这天的菜是什么菜,着菜合不合口,他每一天吃饭先是把饭吃完,然后看到不喜欢的菜就开始用勺子一点点的在抠,当老师说你赶快把这个菜吃下去时,他说老师呀我这个菜真地不喜欢吃可不可以不吃;在我们的鼓励下他开始慢慢的尝试,可过了没过多久,他又不动勺子。我每一天看着他们这样也真的很无奈有时和家长聊起,得知家里每一天要喂很长的时间。 从以上这两个孩子的身上发现有不同的点一个是吃饭慢,而另一个是看菜是否对胃口。总之这他们都不爱动手吃饭,爱挑食,但家长在家又代替的太多,可每次他们又想在幼儿园和其他小朋友一样能够愉快的进餐不要挑食。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教师要鼓励幼儿做力所能及的事情,给予孩子肯定,不要因为做不好而一切代替。指南中还提出要引导幼儿学会一些自理的基本要求。但是在这两个事例中我也开始琢磨,找一些原因的存在。我开始反思我也有做的不足之处,有时看到他们实在是太慢太慢我只好帮忙开始喂了,可一喂他就大口大口的吃,这就表现出孩子的本性,其实他不是不会吃,也不是慢而是要等着老师来喂。这就证明了有些孩子在家时过于照顾,而导致孩子的懒惰。还有一小部分的孩子挑食我们想了一个办法,把爱挑食的孩子和不爱挑食的孩子座在一齐得到一些帮忙。


【换一种目光看孩子】

在幼儿园中,有的老师总喜欢安稳一点的孩子,因为这样的孩子听话好管教,让老师省心,也总能淘得不少老师们的喜爱。而对于那些过于“活泼、爱动”的幼儿,则往往因为其“调皮、惹事”,久而久之,则可能得到“另眼相待”的“特殊待遇”

但我觉得,对待那些过于“活泼、爱动”的幼儿,需要老师行使有别于一般幼儿的教育和教导方法,找准切入点,透过意识引导而使其行为上产生循序渐进的转化,逐步改变其过于“活泼、爱动”的习惯,使其容入班级整体活动之中去。我带的小朋友中就有这么一位,他不仅仅活泼爱动,而且常常给老师制造些小的“恶作剧”。比如,在大家一齐游戏时,他往往趁老师不注意就会掉头大窜,让老师追来追去,累得老师气喘吁吁;教育活动中有时他会钻到桌子底下与你玩“捉迷藏”;可能由于他的过分爱动引起了大家的注意,在班级里已经小有名气。他的妈妈曾这样给我说过:“我的儿子很固执,老师不严厉一点,他是不会听你的。

如何教育这样一位“自由人”呢?我的切入点是——找优点,并使其发扬光大。根据一段时间的观察,我发现他很聪明,反应潜力强。有时老师在门外回教室时,外面的老师会轻轻敲门或向里招招手,意小朋友过来开门,大多的孩子猜不透老师的心思,可班上那位所谓的“自由人”几次急匆匆地跑过来,给老师打开门,这时我便过去亲他一口,并伸出大拇指以示鼓励,让他感受到跑过去做了一件正确的事,老师就会喜欢我!

有一次,班上的嘉旎小朋友因感冒好几天没来幼儿园。他就问:“老师,嘉旎哪里去了?怎样还没有来读书啊?”当时我看出了他此时的情绪,他确实是真的想念嘉旎小朋友了,这也是他关心小伙伴的一种真言真行。一次次的观察,一次次的发现,让我对这位幼儿有了新的了解,一次次地鼓励给了他自信,使其获得了用心的情感体验,从而使他产生了更多的用心行为。不到一个月的时间,他的进步可不小,他再也不一人跑出去让老师追来追去;此刻他再也不是以前妈妈眼里的那个“自由人”了。 记得一位专家曾这样讲过:“要善于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及独特价值,为每个幼儿带给表现自己长处和获得成功的机会,增强其自尊心、自信心,使完美的教育得与独特发展。

换一种目光看孩子,换一种方式给孩子沟通,将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不信你也试试看!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d284ce8b0ba1284ac850ad02de80d4d8d15a01ce.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