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火诗情——新四军诗选_新四军的诗

2022-04-01 08:08:36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烽火诗情——新四军诗选_新四军的诗》,欢迎阅读!
新四军,诗选,诗情,烽火

战火与诗情、军人与吟诗,构成诗坛一道独特的风景。虽然自古以来,军旅诗篇并不鲜见,但是,一支部队能拥有众多诗人,从运筹帷幄的将军到冲锋陷阵的士兵,都能在战地吟唱、谱写出烽火征程史诗的,却极为罕见。在现代,驰骋于华中抗日战场的新四军可以说是一个典型。

新四军,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诞生的一支特殊部队。七七事变,抗战全面爆发;国民党与共产党二度合作,结成抗曰民族统一战线;多年来一直被当局“清剿”的南方八省红军游击队,从九死一生的极度险恶环境中走出来,被改编成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奔赴敌后抗日战场。建军之初,面对这些面容憔悴、衣衫褴褛的游击队员,面对这支武器窳劣甚至只有原始武器的武装,面对这支有老有少、还有小孩和姑娘的队伍,不要说写诗,就连能否打仗都令人生疑。然而,恰恰是这支似乎并不起眼的武装,尽管处在日、伪、顽三方夹击的艰难环境中,在敌人后方却异常活跃,搅得日本鬼子寝食难安、草木皆兵。八年抗战中,他们纵横驰骋于大江南北、淮河两岸,作战两万多次,歼敌30多万。而他们自己,不仅未被消灭,反而愈加壮大:建军之初仅有万人的队伍,到抗战胜利时,已成为拥有30多万兵力的浩荡大军了。

确实,一般人很难设想,这样一支在艰险环境中频繁作战的武装,怎么会和历来只与清静悠闲相关、与文人雅士有缘的诗歌有了联系?怎么会拥有众多的诗人?怎么会连士兵也写起诗来了?然而,事实却正是如此。原因也并不复杂:首先,从新四军诞生之日起,便有许多文化人,满怀一腔报国热情,投笔从戎。他们中有学者、教授、作家、艺术家、海外归侨、留学生、大学生、中学生,其中,知名的左翼作家就不在少数。他们的到来,不仅使新四军原先的文化结构发生了变化,而且,也推动了新四军文化工作的开展,新四军的文化素质得以大大提高,成为一支真正有文化的军队。

其次,新四军的领导人大都具有很高或相当的文化素养,他们重视文化人的作用,重视文化的功能,从叶挺到陈毅乃至许多部门的负责人,都是如此。新四军军部驻皖南期间,成立了新四军文化委员会、《抗敌》丛书编委会,办了许多报刊,还有图书馆和随军书店;后来,还成立了战地文化服务处;战地服务团多达四五百人,聚集了大量的文艺人才;军教导总队还办了文化队,专门培养文化干部;连队都配备了文化教员。军部在苏北时,创办了鲁迅艺术学院华中分院,设立了文化村;成立了各种文艺协会,其中就有诗歌协会。而军部的文化活动更是远近闻名,其艺术水平之高连见多识广的国际友人都大为惊叹„„可想而知,有这样两个基本因素,有这样浓厚的文化氛围,不仅诗人们自然会有更多的灵感,新的诗人自然也会应运而生,诗歌与新四军结缘便是顺理成章的了。

无疑,作为一支抗日劲旅,它的诗歌,必然是与抗日战争紧密相联的。在这些作品里,新四军的诗人们纵情地讴歌胜利,朴实地记录战斗,沉痛地悼念战友,热烈地向往明天。无论新诗或是旧体,无论奔放或是深沉,都充满了抗敌救国的热情,表达了以身许国的决心。可以说,这真正是中华民族的心声,是真正壮美的展现。更难得的是,由于作者众多,且又来自不同的战斗岗位,对新四军的生活和战斗历程多有记叙,所以,汇集起来,便成了新四军史迹的艺术记录,是一部名副其实的新四军史诗。从文学史的角度来说,这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不应忽略的一个独特篇章。

这本诗选,仅收录了新四军军部驻皖南期间即1938年春至l 9411月皖南事变期间的作品,共百余首。这些作品或抄自当年报:刊,或来自作者(或亲友)的提供,有的已濒临失传。收录的作品基本按创作或发表时序排列,并尽可能对作者和作品的历史背景或相关内容作了


注解。除个别明显的错漏字和标点外,作品未作任何改动。可惜,因条件所限,有许多作品未能收集到。而要收集新四军在八年抗战中的全部诗歌,那就更难了。这当然非常遗憾。不过,相信读者仅从本集之中,便可领略到一点新四军诗歌的别样风采了;有心的读者也可从中大致了解期间的历史轨迹。如果有人能从这些作品中得到些许感悟,那就更是编者莫大的欣慰。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d295818dda38376bae1fae32.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