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小说的结尾法

2022-07-10 22:46:17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金庸小说的结尾法》,欢迎阅读!
金庸小说,结尾

金庸小说的结尾法

“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金庸的十五部武侠小说,仅就其结尾法看,方法各异,旨趣不同。

除去极短的《越女剑》,我把剩下的十四部从内容的角度,大致分作如下五类。

1、团圆结局

《射雕英雄传》,第四十回“华山论剑”,欧阳锋癫狂,成吉思汗逝世,宋蒙战争暂告段落,郭靖黄蓉携手南归。

《倚天屠龙记》,第四十回“不识张郎是张郎”,蒙古败退,朱元璋兴起,张无忌厘清与众女纷乱的关系,终和赵敏琴瑟和鸣。

《笑傲江湖》,第四十回“曲谐”,任我行病故,江湖纷争意外地烟消云散,令狐冲和任盈盈结潘杨之好。

《鹿鼎记》,第五十回“鹗立云端原矫矫,鸿飞天外又冥冥”,韦小宝摆脱了与所有人的纠缠,带着七个老婆归隐。

一个明显的事实是,这四部小说都是至少四十回的鸿篇巨制。这一类长篇作品共性的一个特点就是人物众多,线索纷杂,最终主要矛盾消弭,正义战胜邪恶,爱情收获圆满。这是长篇小说最常用的写法,中国古典的如《三国演义》《西游记》外国小说如《战争与和平》《十字军骑士》等等均是如此。据说好莱坞电影有一个原则——绝不跟观众为难,也就是不让观众在看完电影之后添堵,大概也是相同的创作理念。

金庸的这四部小说还有两个特点: 首先是其背景多与历史相关。《射雕》《倚天》均涉及了宋蒙战争,也出现了成吉思汗等历史人物;《鹿鼎记》几乎就是一部康熙王朝的兴盛史;《笑傲江湖》纯属虚构,但其被称为是金庸作品中政治影射最为明显的一部。因为有宏大的历史作衬托,所以主人公们虽大多身负绝世武功,但在现实中都显现出深深的无力感——郭靖无奈之下要去刺杀结拜兄弟拖雷,张无忌被朱元璋欺骗,令狐冲面对日月神教的咄咄之势已经无计可施,韦小宝在他曾经游刃有余的江湖里也感到格外的困顿。

在历史的大格局里,个人无论能力如何强大,其本质上也是渺小而卑微的。一个人超人的力量在面对其他个体或者小群体的时候可能是有效的,但面对社会的洪流,那种深深的无力感是无可避免的——小说中那些极其感性的主人公郭靖、张无忌、令狐冲们是这样的,他们面对政治的漩涡,尤其是还要保持自身纯洁精神的持续性时,最终结局要么无奈归隐,要么就只好期待偶然因素的出现了。而那些极端理性、极端冷酷的人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成吉思汗临终前的悲叹,左冷禅、岳不群、任我行等人的宏图伟业,不是最后都化为滚滚东逝水了吗?一个好的小说家,即使是在虚构的文学作品中,也在有意或无意地揭示着历史的规律。

第二个特点是在大事件之后,往往有一个尾声,这个尾声或沉静,或温馨,或戏谑。这是我极其喜欢的一种写法,但中国的古典长篇似乎多不善于此《水浒》“蓼儿洼”是个例外,不过是悲剧)。这种写法能带给读者一种余味无穷的感觉。我个人特别喜欢《魔戒》的结局,托尔金不仅用相当的篇幅写英雄们荣归故里,还要意犹未尽地去写精灵们远赴海外。这种写法对中短篇来说是蛇足,但对长篇而言,让读者们在高潮与激越之后,逐渐地趋于平静,还能回味无穷。这就有如好饮者咂摸瓶底最后的几滴,其滋味若非同道中人,是不能真正体会的。



2、悲剧结局

《书剑恩仇录》,第二十回“忍见红颜坠火窟,空来碧血葬香魂”,香香公主殒命,陈家洛与红花会西遁回疆。

《碧血剑》,第二十回“空负安邦志,遂吟去国行”,闯军溃败,阿九出家,袁承志率众人远赴海外。

《飞狐外传》,第二十章“恨无常”,胡斐虽击退强敌,但程灵素死去,圆性远


走,胡斐的情感里一片空白。

《连城诀》,第十二章“大宝藏”,众人找到大宝藏,但均中毒殒命,狄云远走藏边,找到水笙。

《天龙八部》,第五十回“教单于折箭,六军辟易,奋英雄怒”,乔峰、阿紫身亡,段誉、虚竹南归,慕容复疯癫。

毫无疑问,世界上最伟大的文学作品大多为悲剧,而悲剧的两大主题就是死亡和缺憾。雨果创作的五部长篇小说,最终的结局都是主人公的死亡;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其影响力也远远大于四大喜剧。

古希腊的哲人总结过,悲剧有的源自于人性的弱点,有的源自于造化弄人,有的则源自于社会根源。上面列举的几部金庸小说中,《书剑恩仇录》和《碧血剑》均与历史相关,《书剑》更是根据传说写就,某些结局是作者也无法改变的,其悲剧性先天注定。

《飞狐外传》中的程灵素是金庸笔下一个非常另类的女主角,平凡的外表,瘦弱的身体,缜密的心思,还有就是那份痴绝的情义。她是很多金庸迷最喜欢的女子——我个人亦是如此。这里无意探讨人物的塑造,但小说中她的死,真的是让人胸堵气闷的,因为她身上不是体现着小说人物通常渲染的外在美貌和内在修养,而是真正描绘出一个平凡女子毫不矫饰的自然美和深沉的内心世界。真正好的小说,不是在迷幻和取悦读者,而是在更高层次上引导读者的审美。

我一直固执地认为《连城诀》的男主人公不是狄云,而是丁典——虽然丁典在这个十二回故事的第四回就去世了。我把《连城诀》放在悲剧部分,也是源自于此,事实上《连城诀》的故事在丁典去世之后就完全可以结束了。丁典这个形象有两个特殊性,首先,他是金庸小说中唯一有生活原型的人物,他的动人之处不在于武功,而是爱情。第二,他是还没有来得及复仇的爱德蒙·邓蒂斯(《基督山伯爵》,他和心爱的人先后死去,仇恨这个武侠小说最常见的主题,在他的身上几乎失去了意义。

乔峰是真正意义上的悲剧英雄——于情于义都是如此。“乔帮主”这个形象是如此的伟岸,以至于无论是读者还是作者,都意识到最终杀死他的一定不能是某个具体人物,而只能是命运和道义。从命运的角度看,乔峰是中国版的俄狄浦斯王;从道义的角度看,他是雨果笔下的郭文和西穆尔登(《九三年》。这份兼具的悲剧感,让乔峰的死带给读者的不是英雄殒命的惨烈,而是人格升华的悲壮。



3、怅惘结局

《白马啸西风》,姑娘所爱的男孩却爱着别人,这个姑娘孤独地走向远方。 《神雕侠侣》,第四十回“华山之巅”,这一回是大结局后的尾声,众人聚会华山,张君宝出场,为《倚天屠龙记》铺垫。杨过、小龙女偕隐,郭襄黯然神伤。

伟大的小说,都会带着一种自觉或者不自觉的伤感意识。从人生的角度说,“叹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命运无常,生活复杂,站的再高的人,也有看不到的风景;能力再强的人,也有得不到的东西。从作者的角度,好的作者多是心思细腻、情感丰富的人,且不说他自己的经历如何,单是他丰富的想象里,就必然带着很多忧伤和惆怅。再从读者的角度说,快乐都是速朽的,伤感和怅惘更容易打动内心,引发共鸣。

写完上面这句话,突然想到浅阅读、碎片化阅读的危害。这些东西要么是简陋的心灵鸡汤,要么是博人眼球的八卦,要么是格调不高的笑话„„既然无法真正触动灵魂,又如何能在心床上扎根、生长?倒是这种一波又一波的庸俗、市侩、浮华,甚至是卑劣的东西充斥我们的视听,让人类社会整体变得肤浅躁动,我觉得实实在在是更为可怕的东西。

回到《神雕侠侣》,郭襄是在三十三回才真正登场的人物,却是小说后半部分无可争议的主角。固然杨过、小龙女夫妻重聚,白头相守令人宽慰,但郭襄情窦初开、心有所属,却终究形单影只、孤身一人的遗憾更让人神伤。

《神雕侠侣》的结尾句是“其时明月在天,清风吹叶,树巅乌鸦啊啊而鸣,郭襄再也忍耐不住,泪珠夺眶而出。

《白马啸西风》的结尾句是“江南有杨柳、桃花,有燕子、金鱼„„汉人中有的是


英俊勇武的少年,倜傥潇洒的少年„„但这个美丽的姑娘就像古高昌国人那样固执:那都是很好很好的,可是我偏偏不喜欢。

有人在金庸的小说里读武功,有人读侠义,有人读情节,我却总是喜欢读一个“情”字。

欢乐趣,离别苦,就中更有痴儿女。

4、出人意料的结局 《鸳鸯刀》,众人为了一对据说可以“无敌于天下”的鸳鸯刀而拼至你死我活,最后发现这对刀的秘密只是上面刻着“仁者无敌”四个字。

出人意料的结局在短篇小说,特别是小小说里被广泛地使用。《鸳鸯刀》是一部不很成功的短篇,人物形象的塑造不是重点,作者追求的是情节的奇巧,故而采用这样的写法不足为奇。

但是“仁者无敌”四个字是颇有意蕴的。林鹏先生对孟子的这四个字有一段精彩的论述,摘录如下:

“仁者无敌”是一个颠扑不破的伟大真理。这个无敌不是打遍天下无敌手的无敌,不是以暴易暴的以武力经营天下的称王称霸的,那种外强中干、色厉内荏的虚弱,到不堪一击的号称强大,号称无敌于天下的无敌:所谓战无不胜的什么,实际上是从来没有胜过,即使偶然胜一回,也是侥幸而已,算不得什么胜利。仁者无敌的真正意义,真实意义,是仁者根本就没有敌人。革命需要敌人,也就是需要打击对象,需要不停的“立威”。所以希特勒说,“如果世界上没有犹太人,我也会把他制造出来”,多么干脆,多么坦白。仁者不然,他不需要敌人,他没有敌人,他有的是办法化解别人的敌意,他能消除敌对势力于无形,所以说“仁者无敌”。而不仁者有敌,有敌则必有一败,一败就是一败涂地。(林鹏《平旦札》



5、悬疑式 《侠客行》,第二十一回“我是谁”,众人从海岛归来,梅芳姑自尽,石破天的身世终成一个永远无解的迷。

《雪山飞狐》,胡斐和苗人凤搏命比武,在生死攸关之际,小说戛然而止。 有一种小说的写法是解谜,类似于《福尔摩斯》,这样的小说多得很。还有一种写法是结尾故意设谜,让读者带着猜想放下书卷,这大概是比较虐心的一种写法。

《侠客行》本身没有太好的人物塑造,石破天的身世本身也不是关键情节,有没有结果并非大事。《雪山飞狐》则不然,胡斐、苗人凤,包括其他几个角色人物都是很个性化的。这个的怪诞结局法在小说中是比较罕见的,有点像断臂的维纳斯,或者是被丢失了四十回的《红楼梦》,不过维纳斯、《红楼梦》都非有意为之,而《雪山飞狐》却专意如此,不由得让读者心生怨恨。

在一般人的眼睛里,小说家是无所不能的。他可以决定自己的作品里谁好谁坏,决定谁生谁死,决定两个相爱的人是幸福地生活在一起,还是要痛苦地生离死别„„但是事实上,小说家并非完全可以如此。作者也会困在小说所营造的逻辑里,在某些时候由他所创造的事实本身来推动情节,而非自己主观的臆想。

米兰昆德拉说:所有伟大的作品都包含一个未完成的部分。也许金庸在写作《雪山飞狐》的时候,确实只是想运用一种夺人耳目的写法,但当成书之后,很多人希望他能补写一个肯定的结局,此时的他也感到了自身的无力。金庸说:“在我自己心中,曾想过七八种不同的结局,有时想想各种不同的结局,那也是一种享受。”话是这么说的,可他终究没有呈现这些结局,我想还是他有无力再次操纵书中人物的感觉吧。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d2c0f134102de2bd970588cb.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