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 :小学课程与教学论

2022-09-14 15:00:16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答案 :小学课程与教学论》,欢迎阅读!
答案,课程,小学,教学

欢迎来主页下载---精品文档

《小学课程与教学论》期末试题



一、名词解释(每题10分,共3题,计30分)

1、课程:1)作为学科是指所有学科的总和,或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各种活动的总和。(2)作为目标或计划是教学过程要达到的目标、教学的预期结果或教学的预先计划。(3)作为学习者的经验,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所获得的经验或体验,以及学生自发获得的经验或体验。

2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课程标准是国家对特定阶段教育质量指标所作的基本规定,是国家对不同学段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方面所应达到的基本要求。教学大纲则是由国家统一制定、颁发的国家课程标准,围绕基础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规定各课程门类所要达到的公民素质的基本要求。具有统一性、普遍性和强制性。是各类课程的性质、目标和内容框架,是课程的核心,是教材编写、教学实施及评估的基本依据。

3学习方式:学习方式是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时基本的行为和认知的取向,它不是指具体的学习策略和方法,而是学生在自主性、探究性和合作性方面的基本特征。



二、简答(每题10分,共3题,计30分)

1、简述有效教学的三个考量指标。

答:①学习速度;②学习结果;③学习体验是效教学的三个考量指标。

2、如何建立师生共同发展的教学关系?

答:新课程的实施不仅要改变教师的教学理念,也改变着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师生应该是一种交往关系、和协关系,共同创造有价值的学习关系。



和协的师生关系,爱字当头,爱是构建新型师生关系的灵魂。教育不能没有爱,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怎样爱学生?尊重,首先是尊重学生的自尊心。只有尊重,学生才感到师生平等。其次尊重学生还应该包含赏识学生,我们不能仅仅以分数评价一个学生的好坏,而忽视了学生的其它方面,如品格修养、文明习惯、劳动态度甚至身体素质等。尊重学生,树立平等意识;帮助学生,树立服务意识;影响学生,树立师表意识;相信学生,树立民主意识;欣赏学生,树立悦纳意识。

精品文档


欢迎来主页下载---精品文档

教师传授知识技能,应与学生一起合作与探究,发挥学生的自主性,给予学生更多思考的余地,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鼓励学生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学习,促进学生富有个性地、生动活泼地学习;营造出一种和谐的课堂气氛我,促进课堂上师生间互动。



最后,教师还应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不断的提高自己各方面的修养,展知识视野,培养过硬的、学生佩服的教学业务水平,提升教育艺术完善个性,使自己拥有热情、真诚、宽容、负责、幽默等品质,努力使自己在学生心目成为有高尚的人格魅力和丰富的个性魅力的人。



3、如何处理教学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答:不忽视精心地预设,同时将生成作为一种自觉地追求.准确预设,有效生 “预设”,没有预设时的全面考虑与周密设计,就没有课堂上的有效互动与动态生成;没有上课前的胸有成竹,就没有课堂上的游刃有余。所以如何准确地预设将直接影响着“生成”;多种预设,促进生成教师不但要预设学生的“已知”,还应该注重预设学生的“未知”。因此,尽可能多地了解学生、预测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和解决问题的策略,乃是科学预设的一个重要前提;放弃预设,创造生成 课堂是千变万化的,不论教师做了多么充分的预设,课堂上会不可避免地出现一些意外的事情,课堂教学是有目标的,但学生的兴奋点往往与教学目标不一致;放大错误,升华生成,错误是一种自然现象,是课堂教学动态生成很好的教学资源。在教学中,教师可应用错例,及时地放大错例,只有对“错例”进行理性反思、探寻“病根”,才能对症下药,杜绝旧病复发。总之,“预设”和“生成”仿佛是一对孪生姐妹,预设是生成的基础,生成是预设的升华。

三、材料分析(每题40分,共1题,计40分)



阅读“第十名现象”,谈谈什么样的教育是成功的教育,什么样的学生是好学生……

周武是杭州市天长小学多年的班主任。在一次学生毕业20周年的聚会中,他惊异地发现,一些业绩较为突出的同学,在小学时期大都是学习成绩不够显眼的学生;相反,当年老师们很喜欢的几个尖子生却大都业绩平平。这种反差让周武陷入了久久的深思:为什么尖子生没有按照当初的预想发展下去,而一些不起眼的学生长大后竟能脱颖而出呢?于是,他开始了一项关于该校小学毕业生成长经历的跟踪调查。十年的调查中他发现了这样的规律:精品文档


欢迎来主页下载---精品文档

实行百分制的情况下,在小学期间前几名的“尖子”在升入初中、高中、大学(乃至工作之后)有相当一部分会“淡出”优秀行列,而许多名列第十名左右的学生在后来的学习和工作中竟很出人意料地表现出色。周武将这一现象称为“第十名现象”。

这是为什么呢?

周武在充分跟踪调查的基础上,发现:在过去,学校的老师和家长往往很单纯地用语文数学成绩给孩子们排名。而家长们则督促、强迫孩子挤进前几,搞得他们压力很大。这使他们在培养兴趣爱好、拓宽知识面、发展个性等方面受到了很大的约制,反而束缚了他们智力的发展。又因为他们都是听话的“好孩子”,一些好的个性也会被束缚。另外,老师们“抓两头,带中间”的教学方法,使这些尖子生在学习上很容易得到老师的“关照”,从而削弱了他们的学习上的独立性。因此后来就不适应中学相对较为“松散”的教学方法,从而“淡出”优秀行列。与此相反,第十名左右的学生虽然成绩不是最优秀的,但是较活泼,灵活性强,学得较为轻松,兴趣广泛,老师不大注意这些学生,因此其学习的独立能力较强,有很大的潜力。另外,这些学生没有保住“前三名”的心理压力,使他们在健康的心态中学习。这是他们有“后劲”,进步和成才概率较高的主要原因。

周武说:“这种尖子生与‘第十名’的差别,实际上就是用10分力气得了9分收获与5分力气得了8分收获的差别。相比之下,后者分数低,但论潜力和能力,自然要胜过前者……”



答:教育中的“第十名现象”,大概意思是说在基础教育阶段学习成绩经常排名十名左右的学生,将来考大学或者工作以后往往会比读书时总是名列前茅的同学表现得更为出色。

“第十名现象”不仅对教师有所启发,对望子成龙心切的家长们也应该有所启发。中上等学生与尖子生比起来,学习压力相对较轻,归自己支配的时间相对较多,使他们有时间用于思考探索,能自觉或不自觉地培养了自己的兴趣特长与创新能力,自然这些学生能取得更大的成功。从而给我们提示成功的教育应在保证学生学习成绩的基础上尽量减小其心理压力,给其更多自由支配的时间,使之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和创造力。并对其发展加以引导,也就是所谓的“因材施教”。



那么什么样的学生是好学生?“第十名现象”打破了第一名才是好学生的概念,其实质体现的是学习的效率。学习效率高的学生并不是那些成绩最好的,而是那些处于中上游的学生,虽然上学时不是状元,但在工作中却是佼佼者。从而好学生的便有了新的概念——成绩中上等,且有自己的兴趣爱好,并为之不断努力。

我们的教育与成功教育还具有一定的差距,导致众多好学生被埋没,因此需要教育部门、老师及家长及时转变观念,培养出更多的好学生。



精品文档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d3d4b33013a6f524ccbff121dd36a32d7375c736.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