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哲学中的天人合一思想

2023-03-25 10:01:14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中国传统哲学中的天人合一思想》,欢迎阅读!
天人合一,中国,哲学,传统,思想

中国传统哲学中的天人合一思想

试论中国传统哲学天人合一的思想

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总特征,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精神中最根本的一条。它不但是中国哲学-儒家的基本概念,而且是一切其他的思想体系,如道家、佛家的出发点和归宿.尽管中国传统文化的三维结构是以“儒”为主干的,但是其三维结构的两翼-—“道”“佛"也对“天人合一”思想作了不同的解释。因此,全面理解“天人合一”思想的内涵就应该联系“儒"“道"“佛”对它不同的解释,并赋予它新的时代意义。

一、产生“天人合一"思想的社会历史条件

在中国古代的传统思想文化中,由于地理环境、民族特质、经济生活、风俗习惯等合力作用的结果,产生了多元文化团,再加上春秋以来,社会处于急速变革时代,因而产生了纷纭多端的诸子百家学说。但是当我们拨开诸子学说表面那种光怪陆离的外貌,就会发现他们所阐述的学说里,有着两个共同的基本元素,这就是“天”与“人”。不论哪一学派、哪位思想家,展开论述的首要问题都是“天”“人”和它们之间的关系问题,这绝不是偶然的。

我国古代是个大陆农业型的社会,人们的生活和命运都系于农业收成的丰欠。寒暑时至,风雨调匀,就能获得好收成,稍有不和不顺,就会遭致灾害,甚至饿殍遍野.古代人们为了从听命于天的境遇中解放出来,使生活条件得到些许的改善,人们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观察天象、了解寒暑风云变化的规律,并试图在理论上作出解释。人们早就意识到土地是“财之本”,不误农时是“货之源”“天”(自然条件)和“人夕”(农业劳动)相结合就构成了社会财富的主要来源。因而中国古代的思想文化,就不仅限于讲究人与人之间的协调和人类自身的完善,还讲究人与自然的和谐。下面我们就分别来看看儒、道、佛三家的“天人合一”思想.

二、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

“天人合一"思想可以追溯到殷周时期,《礼记·表记》中说:“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殷人把神看成是天地一切的主宰,凡事求卜,这实际上是一种原始的蒙昧崇拜人神关系。到了春秋战国时期,诸学派建立了各自的天人观,其中,儒家学派的天人观构成了“天人合一”思想的主脉。《孟子·尽心上》日:“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天人合一”在孟子这里更加强调的是人性,人性是以天为本的。在这里,孟子不仅把道德赋予天,而且还以道德之天作为人伦道德的根本依据。有如《孟子》所云“尽心、养性、修身”以至“事天、立命者";《中庸》所云“尽其性”以至“与天地参”。到了汉代,董仲舒又在前人的基础上建立了“天人感应"的完整的理论体系,如他在《春秋繁露·阳明义》中所云“天"亦有“喜怒之气,哀乐之心,与人相副.以类合之,天人一也”。到了宋代,中国传统文化的三维结构已经基本形成,儒家“天人合一”思想进一步成熟,虽然宋明理学“天人合一"思想和张载“天人合一”观都源自于孟子的天人观,但是他们以及“二程”的理论都对孟子和董仲舒的“天人”理论作了进一步的发展,其主要是认为,人与天地万物为一体,并且将博爱思想引入其中,在此基础上肯定了天道与人道的同一.朱熹又将天理、人欲发展到极端,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他认为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天人合一”的圣人境界。


中国传统哲学中的天人合一思想

纵观儒家“天人合一”思想的发展,可以看出,“天人合一”思想作为儒家的核心概念和所追求的境域意蕴深远。“天人合一”的“天"可以归纳为:“一指最高主宰,二指广大自然,三指最高原理。”显然,儒家的“天”具有道德的含义,也就是道德之天。“合一”也就是“统一”,是指双方相互联系有不可分离的关系,当然“合”不是简单的“天”“人”相加,而是一种整体的概念,或者是超越这种简单相加之和。

三、道家的“天人合一”思想

道家的“天人合一"思想与儒家不同,道家在论述“天人关系”时更注重“天地人”三者的统一,以究天地人之际为本。在中国文化史上,无论道家、道教还是仙道、方道都把“道"看成是宇宙之源、万物之本。

老子在《道德经》中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是老子勾画的宇宙生成模式。天地人和宇宙万物都是由道化生的,都不能离开道而独立存在。道家把天地人万物看作是一个整体,在这个整体,人是一个小宇宙,天地万物是一个大宇宙,用丹书中的话说就是“人身一小天地,天地一大人身”。人身这个小宇宙也有它的“道"“气"“阴阳"和“五行”,它与大宇宙、大自然同源、同构、互感。人的生是精、气、神的化生,人的死是精、气、神的衰竭。所以,道家要求人们保持这种精、气、神的初生饱满状态,不要虚耗以致枯竭。为此,道家提出了“积神生气”“积气生精”“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的一整套“性命双修”的神秘修炼方法,以最大限度地挖掘人体潜在能量。使自我小宇宙的精、气、神与大宇宙的精、气、神相互沟通—-人天合一。

四、佛家的“天人合一”思想

中国化的佛教也讲与宇宙融通,但是,其思想与儒、道有明显不同.“佛家期于‘成佛’,儒家期于‘成',亦日‘成己、成物',亦即后世俗语所云‘作人’" 儒家讲“天”的时候从不离开人,其根本的立足点和最终的归结都在人身上。而佛家则完全相反,佛教的“天”是与人的世界相对的另一个世界,这个世界是一个完全没有人世问一切苦难的清净境界,佛家讲的“天”总是超越人的立场,不会归结到人自身,而是归结到成佛一脱离人世苦难的清净极乐世界。如果说儒家讲“天”是为了积极的人世,那么佛家讲“天”则完全为了要慎行于当世,是一种立足当世以求出世或者消极地人世的人生态度。由此可以看出,佛教的这种思想不仅从根本上否定了现实生活,也否定了现实生活的积极价值。按照佛教的观点,世问皆苦,生活是痛,而且整个人生就是痛苦,甚至生命或存在本身就是痛苦.人生要摆脱这些痛苦,必须超越“三界”,立足于当世,在人间修行,这样才能按照功德大小进入天国,达到天人合一。这种天人合一的境界完全是与现实对立的,是一切皆空的功德大圆满的“天人合一"境界.

五、“天人合一”思想的现代意义

“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命题,将这一思想与今天的环境问题置于一起加以审视时,它又具有重要的现代意义。在时间上,它无论是对于中国的数千年历史发展,还是对于当今和未来中国的发展都具有深远的影响。在空间上,它无论是对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还是对于整个世界的健康发展都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d4bd4e41c57da26925c52cc58bd63186bdeb9229.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