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解读——丘为之《寻西山隐者不遇》

2022-09-06 06:16:16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唐诗解读——丘为之《寻西山隐者不遇》》,欢迎阅读!
西山,隐者,不遇,唐诗,解读

唐诗解读——丘为之《寻西山隐者不遇》

绝顶一茅茨,直上三十里。 扣关无僮仆,窥室唯案几。 若非巾柴车,应是钓秋水。 差池不相见,黾勉空仰止。 草色新雨中,松声晚窗里。 及兹契幽绝,自足荡心耳。 虽无宾主意,颇得清净理。 兴尽方下山,何必待之子。

注:

茅茨:毛草盖的房子。 差池:意外,差错。 黾勉:心灵的契合。 之子:这个人。 解读:



《世说新语》里讲过这样一个故事:王献之居山阴,突然想念戴


安道,便冒雪连夜乘船前往访戴。天亮到了戴家门前,却连门都没敲,

诗一开篇就开门见山向我们展示了一个远离世外喧嚣的清静世界,这位隐者独居于深山绝顶之上的“一茅茨”之中,离山下有“三十里”之遥,当诗人经过艰苦地攀登,抵达山顶却发现主人不在,远路相寻,差池不见,空负了一处景仰之情,心中不免有些失落。然诗人却用清新的笔触描写了隐者的居住环境——透过柴门和窗户往里看,只见几案兀自安放室内。主人去哪里了?“若非巾柴车,应是钓秋水”,隐者不是驾驶着巾饰的柴车出游,就是到秋水边垂钓去了。诗人的这种猜想,既合乎隐者的身份,也符合自己的情趣。

“草色新雨中,松声晚窗里。及兹契幽绝,自足荡心耳。虽无宾主意,颇得清净理。”前两句是从视觉与听觉角度写景,后四句则是全诗的主旨所在,处在这样的环境之中,还有什么不足和烦恼呢?我们读至此,不仅一位志趣高雅的隐者形象跃然纸上,而且似乎也看到了一位与隐者有同样志趣的高士,因此全诗与其说是写隐者,不如说是诗人夫子自道。

韦勒克曾指出:“背景即环境;尤其是家庭内景,要以看作是对人物的转喻性的或隐喻性的表现。一个男人的住所是他本人的延伸,描写了这个住所就是描写了他”。这也是中国传统美学——心物合一、意象合一、情境合一大一统哲学观的体现,在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世界里,他们把自然看成是自我生命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同时又把自身看成是自然的一部分,在自然对象上观照自身,使自己更全身心地投入到大自然的环抱,尽情享受近水远山、清风明月。

丘为,生卒年不详,嘉兴人,初累举不第,归山读书数年,于天宝二年进士及第。与王维、刘长卿相交甚厚。以孝敬继母闻名于世。为人谦恭揖让,举动有礼。官至太子右庶子,96岁卒。《全唐诗》存13首,多写田园景物。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d532ff56021ca300a6c30c22590102020740f26e.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