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赏析——邱为:寻西山隐者不遇

2022-10-11 09:18:13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唐诗赏析——邱为:寻西山隐者不遇》,欢迎阅读!
西山,隐者,不遇,唐诗,赏析



唐诗赏析——邱为:寻西山隐者不遇

简介

《寻西山隐者不遇》是唐代诗人丘为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这首诗前八句写隐者独居高处,远离尘嚣,诗人不辞山高路远,等到叩门无人回应才略生怅惘,于是猜想隐者乘车出游,临水垂钓,表现了隐者生活的恬适雅趣。后八句宕开一层,写山间景色使诗人赏心悦目,心旷神怡,因而寻访不遇亦无所谓,使其悟出了隐者生活的情趣。通过寻访隐者不遇这一具体事件,诗人由寻访隐者变成欣赏美景,感悟隐逸之趣与清净之理,由失望变得满足,表现了他的幽情雅趣和旷达胸怀。全诗语意平淡,写景清寂,虽无华丽词藻,而感情真挚,构思新颖,意蕴深远,堪称佳作。

这首诗是丘为早年的作品,从诗中表现的林泉之思来看,大约写于诗人中进士之前。如题所示,诗人是专程到山中寻访隐者,结果却未见到,但看到隐者居处的环境,颇有感触,便写了这首诗。

寻西山隐者不遇

绝顶一茅茨,直上三十里。 扣关无僮仆,窥室唯案几。 若非巾柴车,应是钓秋水。 差池不相见,黾勉空仰止。 草色新雨中,松声晚窗里。 及兹契幽绝,自足荡心耳。 虽无宾主意,颇得清净理。 兴尽方下山,何必待之子。

注释

1. 茅茨:茅屋。

2. 扣关:敲门。僮仆:指书童。

3. 唯案几:只有桌椅茶几,表明居室简陋。






4. 巾柴车:指乘小车出游。 5. 钓秋水:到秋水潭垂钓。

6. 差池:原为参差不齐,这里指此来彼往而错过。 7. 黾勉:勉力,尽力。仰止:仰望,仰慕。

8. “草色”二句:这是诗人经过观察后亦真亦幻地描写隐者居所的环境。

9. “及兹”二句:及兹,来此。契,惬意。荡心耳,涤荡心胸和耳目。一本无此二句。 10. “虽无”二句:意谓虽没有受到主人待客的厚意,却悟得了修养身心的真理。 11. 兴尽:典出《世说新语》晋王子猷雪夜访戴的故事。 12. 之子:这个人,这里指隐者。一作“夫子”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隐逸高趣的诗。诗以“寻西山隐者不遇”为题,到山中专程去寻访隐者,当然是出于对这位隐者的友情或景仰了,而竟然“不遇”,按照常理,这一定会使访者产生无限失望、惆怅之情。但却出人意料之外,这首诗虽写“不遇”,却偏偏把隐者的生活和性格表现得历历在目;却又借题“不遇”,而淋漓尽致地抒发了自己的幽情雅趣和旷达的胸怀,似乎比相遇了更有收获,更为心满意足。正是由于这一立意的新颖,而使这首诗变得有很强的新鲜感。

诗是从所要寻访的这位隐者的栖身之所写起的。开首两句写隐者独居于深山绝顶之上的“一茅茨”之中,离山下有“三十里”之遥。这两句似在叙事,但实际上意在写这位隐者的远离尘嚣之心,兼写寻访者的不惮艰劳、殷勤远访之意。“直上”二字,与首句“绝顶”相照应,点出了山势的陡峭高峻,也暗示出寻访者攀登之劳。三、四两句,写到门不遇,叩关无僮仆应承,窥室只见几案,杳无人踪。紧接着下两句是写寻访者停在户前的踟蹰想象之词:主人既然不在,到哪儿去了呢?若不是乘着柴车出游,必是临渊垂钓去了吧?乘柴车出游,到水边垂钓,正是一般隐逸之士闲适雅趣的生活。这里不是正面去写,而是借寻访者的推断写出,比直接对隐者的生活做铺排描写反觉灵活有致。“差池不相见,黾勉空仰止”,远路相寻,差池不见,空负了一片景仰之情,失望之心不能没有。但诗写至此,却突然宕了开去,“草色新雨中,松声晚窗里。及兹契幽绝,自足荡心耳。虽无宾主意,颇得清净理”,由访人而变成问景,由失望而变得满足,由景仰隐者,而变得自己来领略隐者的情趣和生活,谁也不能说作者这次跋涉是入宝山而空返。“兴尽方下山,何必待之子”,结句暗用了著名的晋王子猷雪夜访戴的故事。故事出于《世说新语·任诞篇》,记王子猷居山阴,逢雪夜,忽忆起隐居在剡溪的好友戴安道,






便立时登舟往访,经夜始至,及至门口又即便返回,人问其故,王子猷回答说:“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诗人采用了这一典故,来自抒旷怀。访友而意不在友,在于满足自己的佳趣雅兴。读诗至此,读者似乎遇到了一位绝不亚于隐者的高士。诗人访隐居友人,期遇而未遇;读者由诗人的未遇中,却不期遇而遇──遇到了一位胸怀旷达,习静喜幽,任性所之的高雅之士。而诗人在这首诗中所要表达的,也正是这一点。

魏晋名士那种率性而为、追求自由的超凡脱俗表现得淋漓尽致,艺术化的生活状态和人格风范具有超越时空的魅力,对后代的诗人有着深远的影响。到了盛唐的山水诗,这种追求自由、自在的精神在以幽谷翠竹、清风悠云为代表的大自然中得到了更好的融合与体现。在这首诗中,诗人与超然世外的隐者在精神上已融为一体。因此,这首诗似乎是写隐者,其实正是写诗人自己,这也是此诗高妙的地方。诗僧皎然《寻陆鸿渐不遇》和贾岛《寻隐者不遇》,俱以“不遇”来表现隐逸的高洁,与这首诗有异曲同工之妙。丘为相传是唐代享寿最高的一位诗人,他的高寿与他“颇得清净之理”不无关系。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641202a8142ded630b1c59eef8c75fbfc67d9448.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