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第135篇:读文随笔∣文言文教学如何实现“言意共生”?

2023-04-06 20:32:15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2021年第135篇:读文随笔∣文言文教学如何实现“言意共生”?》,欢迎阅读!
文言文,共生,年第,随笔,实现

2021年第135篇:读文随笔∣文言文教学如何实现“言意共

生”?

文言文教学如何实现“言意共生”?

中山市教研室/郭跃辉

《初中语文教与学》2021年第8期全文转载了刘勇老师发表于《中小学课堂教学研究2021年第3期的论文《例谈文言文教学“言意共生”的路径》。作者说的“言意共生”,指的是教师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兼顾“言”与“文”,而不是将二者割裂,或者只教“言”而忽视“文”。实际上,言意关系是所有作品的共有因素。李维鼎先生就著有《语文言意论》一书,他认为,语文,即“口头为语,书面为文”,亦即“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也就是“说”出来让别人“听”的“话”和“写”出来让别人“读”的“文”及其过程。其本性就是表达人以“言”表“意”,吸收人据“言”知“意”。“言”与“意”就这样依据着“生活”互相转换着。这就是语文,就是以此为教学内容、训练重点和达成目的的语文教学的本性。(《语文言意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231页)在文言文教学中,究竟如何才能实现“言意共生”呢?作者以《诫子书》教学为例,提出了如下路径:

首先是完成“三读”,厘定“言意共生”的教学内容。所谓“三读”指的是素读、联读、通读。所谓“素读”,就是不看任何注释和赏析、不带任何前见地走进文本,直接把握本文的主要内容。诸葛亮在写给兄长诸葛瑾的信中说:“瞻今已八岁,聪慧可爱,嫌其早成,恐不为重器耳”,诸葛瞻就是诸葛亮的儿子,也是“诫”的对象。诸葛亮在文中以“君子之行”为要求,依次从“静”“俭”“学”三个方面进行劝诫,最后还希望儿子能够惜时有为。所谓“联读”,就是联系同类文章进行比较阅读并进行归纳。“诫子书”属于家书、家训之类,是古人向子孙后代传播修身治家、为人处世、为学教子等思想理念的载体。这类著作的特征是,从内容上说,多为修身养德、勤俭


持家的传统美德与优良家风;从言语形式上讲则求真尚简,文字简洁,形式简朴;从手法上讲则多用对比,表示取舍。作者特别提出,教师在教学中除了关注说理特征,还要注意作者为人父母的言说特点。这一点在阅读和教学时尤为重要。最近,我在读高友工先生的《美典:中国文学研究论集》一书,高先生就曾提及阅读文学作品,要同时把握两种关系:“作品”和“其他作品”的关系,“作品”和“作者”的关系。前者正是“体类”特征,教学时应予以关注。所谓“通读”,就是要综合学情、文本、教材编排意图等实际因素,从教学的角度进行解读。例如关注《诫子书》所在的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人文主题语文要素。经过这“三读”后,作者将本文的教学目标确定为:朗读背诵课文,读出情感韵味;推敲关键字词,理解思想精髓。

其次是处理好三组关系,确立“言意共生”的教学原则。第一对是言与文的关系。一般说来,文言文教学要实现“由言入文”,实现“言文融合”,或者说要从言语入手,关注言语形式,进而走向言语内容以及深层的写作意图。例如从交际语境的角度进行解读,融合“父亲”的形象进行朗读感悟,读出首句的铿锵与慈爱,读出次句的诚挚与劝诫,读出第三句的严肃而郑重,读出第四句的告诫与 警示。第二对是历史语境与现代情境的关系。作者建议,教师可以让现代情境融入历史语境,让课堂的学习情境与家训的文化语境紧密联系起来。例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君子人格”,就可以实现贯通古今的作用。第三对是“有所讲”与“有所不讲”的关系。在教学时,要做到学生先读,教师后讲,针对学生在阅读中的困惑之处进行点拨或讲解,而不是上课伊始就逐句解释翻译,更不能将自己对原文的解读强加到学生身上。此外,还要做到学生多学,教师少讲,避免剥夺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不过我个人觉得,这三对关系并不处于同一个逻辑层面,有的侧重于文本解读,有的侧重于阅读教学。

再次是以“三步三应”为策略,展开“言意共生”的教学过程。所谓“三步”指的是课堂教学大致分为三个步骤:第一步是“整体感知,因言会意”,第二步是“涵泳咀嚼,言意共生”,第三步为“建构生成,得言得意”。这三步也照应了阅读的大致过程,即从理解文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d5514a5e1db91a37f111f18583d049649b660e14.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