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询及其《九成宫醴泉铭》的艺术特点(原创)

2023-01-09 03:14:19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欧阳询及其《九成宫醴泉铭》的艺术特点(原创)》,欢迎阅读!
醴泉,特点,及其,艺术,原创

欧阳询及其《九成宫醴泉铭》的艺术特点(原创)



欧阳询(557年——641),字信本,潭州临湘(今湖南长沙),是我国书法史上的“初唐四家”(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和“楷书四大家”(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赵孟頫)之一,也是书法史上承前启后的重要人物。

欧阳询祖籍渤海千乘,幼孤,由其父好友陈中书令江总收养,自幼聪慧,博览古,隋开皇九年(598),由陈入隋,任太常博士,以善书著称。入唐后官至太子率更令、弘文馆学士,封渤海县男,故世称“欧阳率更”,并担任《艺文类聚》的编纂工作。

欧书源于“二王”,远承魏晋尚意灵秀之遗韵,参于六朝北派碑版之书风,存朴茂峻整之风骨,融汇古隶笔意,含高华浑穆之仪态。其最大的特征是“险劲”,“森森焉若武库矛戟”,劲厉而端庄,凝重而舒朗,开唐楷法度之先河。后人评欧书云:“龙蛇战斗之象,云雾轻浓之势,风旋雷激,操举若神。”

在书学理论方面,欧阳询有《付善奴传授诀》、《行笔法》、《八诀》和《欧阳率更三十六法》(待考)传世。其对楷书结构的研究、整理,奠定了唐代书法理论的基础,把唐楷提高到了精深的高度,促使了楷书由“尚意”书风到“尚法”书风的转变,确立了唐楷在书法史上的地位。

欧阳询传世正书作品主要有《九成宫醴泉铭》、《化度寺邕禅师舍利塔铭》、《皇甫诞碑》、《虞恭公温彦博碑》四种,其中尤以《九成宫醴泉铭》最为著名。

《九成宫醴泉铭》,唐贞观六年(632)立于陕西麟游县,唐秘书监魏征撰文,记载唐太宗在九成宫避暑时发现涌泉之事。碑高2.7,0.93,49,24行计1100


余字,为欧阳询76岁时的奉诏之作。碑今石尚存,传世最佳拓本为明李琪旧藏宋拓本,今藏北京故宫博物院。此碑用笔刚劲凝重,峻利而含韵,结体平中寓险,形敛而势放,有“楷书极则”之称;宋《宣和书谱》比之为如“草里惊蛇,云间电发”,如“孤峰崛起,四面削成”,誉此碑为“翰墨之冠”;明代赵涵所著《石墨镌华》中称此碑为“正书第一”。此碑是千余年楷书法度之极至,也是临习唐楷的优秀入门范本。

一、《九成宫醴泉铭》的用笔特点:

1、棱角分明,方劲严整。该碑用笔存北碑笔意,点多呈三角,藏露自然;横竖起收、钩挑捺尾、转折之处多用顿挫之法,方折劲健,方肩硬朗。但要注意方中带圆,方圆融合,忌剑拔弩张,而忽视秀润仪态。如“钜、间、阳、逾”。

2、笔画匀称,劲中含润。该碑笔画粗细匀称,清秀挺健,运笔缓慢沉稳,不似颜、柳楷书笔画对比明显,但每一笔中却有蕴涵着变化,避免了刻板单调。碑中横画布排严整;竖笔多取背势,富弹性力度;撇弯捺直;并多有腰细竖和腰细撇,瘦劲挺秀。如“本、越、青、毁”。

3、凝重含蓄,高简浑穆。该碑用笔又多沉稳内敛。横竖起收多用藏护之法;锋处锋尾较短,锋芒内敛;出钩多顿挫后平推笔锋作小平钩,不作长钩;有些撇或竖收笔回锋似钩,笔势凝练;右抛钩借用隶书“雁尾”之法,舒张饱满,古朴萧散,别居神韵。如“作、尤、但、悦”。

4、点画置换,正中求变。该碑多用点画置换之法,变化灵动,饶有趣味,别具一格。如取汉隶笔法,以横竖代点,朴厚凝重(首点用短横,宝盖左点用短竖);借魏碑笔,以短撇代点,方劲有力(如“戈”右上点);参行书笔意,以点代横竖,活泼灵巧(框形中的短横、短竖)。如“象、足、训、沼”。

二、《九成宫醴泉铭》的结构特点: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d5766a2f29160b4e767f5acfa1c7aa00b52a9ddd.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