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在套子里的人》主题新探

2022-07-31 05:38:14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装在套子里的人》主题新探》,欢迎阅读!
套子,主题

《装在套子里的人》主题新探

作者:樊琳

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上旬刊》 2019年第7



樊琳

《装在套子里的人》是契诃夫最杰出的短篇小说之一,是人教版必修五小说单元的精读篇目。按照全册必修教科书“阅读鉴赏”板块的教学计划安排,本册教科书小说单元的学习重点应该是引导学生“把握小说的主题和情节”(必修五教科书第一单元教学说明)。据此,如何正确理解这篇著名小说的主题呢?换言之,契诃夫创作这篇经典小说的最终意图是什么呢?与《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相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是这样归纳的:1)社会的角度:揭露了沙皇政府对自由的压制、对人权的践踏、对民众的专制。别里科夫能辖制小城的人们,其根源就在于有反动政府的统治作为他的后台;(2)个人的角度:别里科夫作为一个小人物,既可恨又可悲,他思想上保守顽固,恐惧社会进步,甚至到了荒谬的地步,他在政治上成了反动政府的卫道士;他在现实社会中,也因为和众人格格不入而孤僻一生,最终孤独地死去。别里科夫个人的一幕幕丑剧、喜剧、悲剧,都是黑暗的社会政治现实造成的,因此,别里科夫的形象折射出强烈的社会批判意义。很显然,这两个方面的“归纳”都是紧扣了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都是强调了19世纪末沙皇俄国的黑暗现实。

事实果真如此吗?意大利当代著名作家卡尔维诺说:“经典作品是这样一本书,我们越是道听途说,以为我们懂了,当我们实际读它们,我们就越是觉得它们独特、意想不到和新颖。”诚然,在文本解读中,特别是在主题探究中,也许再也没有像“介绍时代背景”这样具有强大的影响力与生命力了。就连《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也大力倡导:“应引导学生在阅读文学作品时努力做到知人论世,通过查阅有关资料,了解与作品相关的作家经历、时代背景、创作动机以及作品的社会影响等,加深对作家作品的理解。”毫无疑问,借助于对作者情况、创作动机,特别是时代背景的了解,确实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让我们全面、准确而深刻地理解文本,从而发现与建构文本意义。但现实的问题是,文学作品与时代的关系虽然非常紧密,所谓文学作品是时代生活的反映,但这种“紧密”远非我们一般所理解的那样“线性”:有什么样的时代就必然会有什么样的作品,在什么样的时代就只能产生什么样的作品;相反,这其中固然有“时代背景”,但也应该有“生活背景”“文化背景”“心理背景”等等,不一而足,其中的情况非常复杂,岂能以偏概全?英国最杰出的文学评论家特雷·伊格而顿说的好:文学不是伪宗教,不是心理学,也不是社会学,而是一种特殊的语言组织。它有自己的特定规律、结构和手段,这些东西都应该就其本身而被研究,而不应该被化简为其他东西。”[1]所谓“文学即人学”的著名论断,就深刻道出了文学创作的真谛:“对于任何作家来说,他的创造性的劳动的第一要义就是‘人’。人就是他们创造的对象和根据,创造的源泉和出发

点。”[2]正因为如此,大凡杰出的作品都把形象的刻画作为重中之重,或浓墨重彩,或简笔勾勒,但所塑造出来的形象都栩栩如生,个性鲜明。

事实上,《装在套子里的人》的写作时间固然是1898年,当时俄国正处在沙皇专制统治的黑暗时期,但作品的主要价值应该是塑造了一个具有跨国界、跨时代的巨大概括性的典型人物,也就是说主人公别里科夫的艺术生命力是非常顽强的,它已经超越了作者所生活的时代,它所蕴含的意味,也已经不会仅仅是哪个社会、哪个时代所独有。“套子式”的人物,从古到今,从中到外,每每社会处于大变革时期,不知凡几,而且还会永远地继续上演并流传下去,它所折射出来的人类灵魂中的封闭、保守等丑陋人性,不可能只有沙俄时代才独有。“实在,虽然我们埋葬了别里科夫,可是这种装在套子里的人却还有许多,将来也还不知道有多少呢”就是明证:我们怎么能够仅仅因为契诃夫是19世纪末期俄国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就浅表地认定他只是对沙皇专制制度的揭露和抨击,而不是对封闭、怀旧、保守等人类丑陋人性的刻画、揭示和无情的批判?把一篇反映人类社会“共性”特征的作品说成是某个时代“个性”的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d58a112a750bf78a6529647d27284b73f342362e.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