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第3课《山中避雨》教案 语文版

2022-09-13 15:07:20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第3课《山中避雨》教案 语文版》,欢迎阅读!
山中,文版,避雨,上册,教案



3.山中避雨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本文的记叙的六要素,把握山中避雨全过程

2.引导学生深刻把握课文中人物思想感情发展变化这一主线,进而弄清文章中心; 3.引导学生理解“乐以教和”的主张,联系自己生活感受体验音乐在人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抓在湖文中描写作者拉琴,众人齐唱的语段,仔细体味文章表现出的诗情画意。 难点:引导学生理解“乐以教和”,体会和掌握课文中形象生动,耐人寻味的语言。 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 掌握课文生字,词语。

2. 简介作者及其散文的作品的艺术特色。

3. 按六要素,理清课文结构,概述课文内容,了解本文叙事,抒情两线并行的特色。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导入新课: 话题设置:

如果你和家里人或同学们作好了一切准备,兴致勃勃地到某个地方游玩,不料中途遇到天下大雨,你们不得不停留在某个地方,你的心情会怎样?你会干些什么? (学生们就这个问题发言交流) 教师总结,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简介作者

丰子恺,浙江桐乡人,既是画家,又是文学家,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先生是这样评价他的:一个人须是一个艺术家才能创造出真正的艺术作品。他从顶至踵,浑身都是个艺术家。 整体感知课文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或速读,或师生合作,分工读),要求学生边读边做到: 1. 对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语用笔画出来。

2. 思考:整篇课文向我们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请你概述山中避雨的全过程。 要求:思考记叙六要素,准备概述事情经过,明确记叙的线索。 记叙:把人物的经历和事情的过程表述出来。

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发展、结果) 线索:记叙的头绪条理,即把材料贯穿起来的脉络。 字、词的落实 字:寂寥liáo)嘈cáo rǒng 里弄 lòng 工尺 chě 陶冶 yě 以教和yuè 词:P16页字词积

理清本文顺序

1. 学生按要求概括复述课文内容,后总结。 2. 理解本文记叙线索。 根据学生复述总结板书:

事情线索:山中遇雨—各人反映—作者借琴—作者拉琴—乐以教和—依依惜别 感情线索:作者:扫兴—反觉趣味—借琴安慰—拉琴得乐—欣然惜别 两女孩:怨天尤人—转忧为喜—喜极而歌—难舍难分

总结:从叙事的角度来看,每个事情都有密切的联系,因游山遇雨、避雨、写作者和女孩的不同心境,再写作者为安慰女孩而借琴,借琴之后的的演奏引来 女孩和唱,青年齐歌。体现出作者叙述故事,布局谋




篇的匠心,最后一段写作者、女孩与山村青年的依依惜别,也体现作者在叙事上两线并行,环环相扣,层层推进,条理分明,结构严谨。作者这种叙述故事的特点,对我们阅读、写作大有帮助。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 体会课文描绘的优美意境和人物感情变化。 2. 体会课文运用比较突出主题的特色。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学生齐读课文并思考以下三个问题

A. 找出两个女孩感情和心理变化的词语,并看看三家村前后的气氛有怎样的不同,理解前后变化的原因

是什么,从课文中找出关键性的词语作答。

女孩:怨天尤人,苦闷万状—很喜欢—和歌来唱(欢乐) 依依惜别 三家村:雨越下越大,寂寥深沉—引得众人都来,青年们齐唱—闹的温暖

B. 课文几次提到“趣味”?“有生以来,没有尝过今日般的音乐的趣味”,这是为什么? 1.2自然段四个趣味:第一,二次写作者感到的雨中之趣,山野境界之趣: 第三次写女孩感觉不到“山色空蒙雨亦奇”的趣味: 第四次写作者也不愿强人所难地使他们有这种趣味。

这些叙述为下文说明胡琴的作用作铺垫,这种平和安详的心态又是通过平和恬淡和机智的语言叙述出来的。比如第一句就异常平和机智生动,富有表现力。 2.“有生以来,没有尝过今日般的音乐的趣味”

写的是避雨山中的琴韵之趣。这种趣味,给作者的印象感受为什么会如此之深呢?

第二组学生谈谈自己的见解:明确:“寂寥”是寂静空旷的意思;“山色空蒙雨亦奇”是山色迷蒙若有若无的意思。

小结:远离尘嚣,避雨荒山,让作者感到了纯朴天然的景物美,纯真和谐的人情美,让他感受到了音乐巨大作用,是音乐使两个女孩转忧为喜,是音乐使得萍水相逢的青年人聚拢在一起,音乐的感染力可以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使彼此相处更和谐。所以他“有生以来,没有尝过今日般的音乐的趣味”感受到“乐以教和”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C. 为什么把胡琴与其他乐器反复对比?这种乐器很有意思。指的是什么? 1.默读第5自然段,小组讨论。 总结:突出其“有意思”。这词不仅通俗易懂,自然亲切,而且照应了前文的“趣味”。有意思指的是:胡琴价廉,可演奏寻常小曲,发音也还可听,更重要的是在我国民间流行。这里叙述的语言,如数家珍,款款道来,亲切平和。

3. 请学生朗读第五自然段,体味排比句和反问句的作用。

排比句:点出了具体的地点,而且以排比的形式,使我们的视线跟着它一个一个地不断转移:剃头店—裁缝店—江北船上—三家村里,不仅增加了文章的立体感,而且让我们具体地感受到了胡琴在民间的却是处处可见。此外,连说四个“有之”,则又起到了强调的作用,语气显得更加肯定。

反问句:不用陈述句,而是连用了两反问句,更强调了作者此行感到音乐的趣味,感到在音乐的作用下,人与人之间那种和谐亲密真挚的感情。这样,让人们对“乐以教和”的道理深信不疑,也让读者更为之动心。

小结:总之,突出胡琴在民间流行的特点,突出音乐的作用,实际上表现了作者一种思想:让音乐走向民间,走向平民,让更多的人得到艺术的熏陶,达到“乐以教和”的目的,这就是作者这次游玩的深层次的思考,这不仅表现了作者浓厚的平民意识,而且表现了作者良好的愿望。 小结本文主题

本文记叙了作者在西湖山中避雨的经历和感触,告诉我们音乐的感染力可以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使彼此相处更和谐。




课堂作业

1. 本文将作者平时与这次对音乐的不同___作比较,突出了今日般的音乐的趣味。

2. 本文将两个女孩前后两种不同___作比较,突出了女孩后来和大家融合在一起同声歌唱的快乐心情。 3. 本文将胡琴与钢琴、小提琴的不同__作比较,突出了胡琴的优势。 说出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

1. 三家村里的青年们也齐唱起来,一时把这苦雨荒山闹的十分温暖 ..2. 这种乐器在我国民间和流行,剃头店里有之,裁缝店里有之,江北店里有之,三家村里有之 ........................“闹”写出了当时无拘无束的热烈气氛和作者发自内心的真挚感情,“温暖”既写出环境的温暖,又表现出作者的温暖,表达了他的欣喜之情。

以排比的形式,让读者感受到胡琴的确处处可见,语气也显得更加肯定。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d59403f6842458fb770bf78a6529647d272834a8.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