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古之书法美学之道融于今之书法教学

2023-02-05 15:34:13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取古之书法美学之道融于今之书法教学》,欢迎阅读!
书法,于今,美学,教学,古之

取古之书法美学之道融于今之书法教学

摘要:古人论书法,注重传承,崇尚法度,文人志士聚于亭台楼阁吟诗作画,修身养性,因此古人书法讲究笔墨修炼,讲究情操陶冶,讲究功到自然成,意象表达的重视使得书写实用性强。反观当今书法教学,多为直接临摹引用,附庸风雅居多,教学如同雾里看花,看似轰轰烈烈,日渐繁荣,反令当局者自以为技法超古人。怎样巧妙地将古人书法美学之道与当代教学完美结合,是美学教师必须解决的难题,也是本人在日常书法教学中反复根究与探索的课题。

关键词:笔画;结构;章法;书法教学

学习书法,古往今来都是文人志士的必修课,书法艺术传承千载,是中华民族文化的象征,借助一带一路建设促文化发展契机,国家在人文领域以书法为载体,与众多当代艺术结合,向世界传播中华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书法艺术在传播和普及的过程中散发着无穷魅力,被定义为我们众多国粹之中最重要的一种。

我曾拜读这样一段文字谈到书法教学古今之区别,原文分享如下:古时用笔墨记录眼中所见,心里所思,工具而已,载体而已,古人用之自然而然,未曾想到凭此获利扬名,故其所写文字浑然天成,故各具禀性,无一相类而自成一格。今所谓书法,与古人之所书,相去甚远也哉。其所以如是,盖以之为功利也。笔者在古今书法异同方面阐明自身理解和认识,并引发研习书法的人思考:完全可以在教学过程中拾起才情,回归传统文化,让写字不再是写字,而是诉说,是一种平常的表达,引发学生由内而外生发,这才是维系中国书法永恒发展的生命力。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赏析示范作品的笔画形态、字体结构、章法构成,提高学生书写兴趣,贯彻书法意象要领,以驱动教学为手段,引导学生具备正确的方向认知。 一、注重对汉字笔画的强调

古人论书,尤重用笔,赵孟頫有用笔千古不易之论。笔画之间的连贯、曲直、润燥等都是个人书法风格的一种体现,如笔画纵横、乖张、空灵、缠绵等。学习书法,尤其是初学者,首先碰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汉字的书写笔画问题,因为正确的笔画不是教师硬性规定,而是历史进化发展的结果,行书笔画中挥毫泼墨的快感、简约的张力,那种一气呵成酣畅淋漓的龙飞凤舞,如同瀑布一泻九天的宏大,这些都是笔画带给我们的书写美感,所以说笔画在书法中具有非常特殊的意义,也是解决书法各类疑难的第一个挑战。那么我在指导学生笔画练习的时候,是如何开展教学的呢?首先要明白的是三种基本笔法:第一种是横鳞竖勒法,意思是说写横画的动作就像刮鱼鳞,写竖画的动作就像勒马,多用于篆书和楷书;第二种是提按法,属于笔法中的核心笔法,就是利用笔毛的弹性,写出像点钩撇捺这些笔画,多用于隶书;第三种是转折法,这种笔法主要用于写笔画转折的地方,在行书草书的书写过程中,到处都是转的笔法。折的笔法主要用于隶书和楷书,每位书家写折画的笔画不一样,呈现的笔画形态也是不一样的。由于楷书动作幅度小,通过教学视频在折角展示上教学效果不理想,那天在家打扫书房,用吸尘器按地板走向直线清理,当到了书房中间即将碰到大板桌腿的时候,我猛的一停,然后小心翼翼地绕过去。过了几天回想起这件事,这不正好是指导学生进行横折练习的好范例吗?于是,我这样进行教学设计:横折就是有一节横画和一节竖画组合而成的笔画,那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就像我们在教室进行卫生大扫除,把拖把从第一排(轻顿起笔)沿着两组之间的过道平直推进(快行),到了最后一排,赶紧调整角度(顿笔)改变方向,慢慢沿着最后一排过道往下一个组间推行(慢行)。我的这种笔画教学方式不需太多语言描述,也不需要我反复地分解教学,只是通过生活中一个简单的动作,让学生轻松的掌握了横折的形态特征和书写要领,生动形象又有教学意义。


二、注重对汉字结构的强调

赵孟頫说结字因时而传,用笔千古不易,书法的内部结构,是研究书法内部的基本规律,历代的书法家都非常重视汉字的结构问题。在掌握了书法的基本功之后,主要就是研究书法的内部变化,由表及里地全面揭示书法的规律。举个例子:观看国庆大阅兵,总心想这些军人五官真精致,身材好标准,这也就是是间接说明结构在比例中的重要性,同样的道理,每当我们欣赏一幅字画的好坏时,第一眼看的也是字的结构布局,这些都是内部修炼形成的,是意识、底蕴、技能不断积累的结晶,最终才成就了高雅。人们常说的:透过表面看本质说的也是内部的变化。在日常书法教学中对汉字结构存在的规律最难吃透,虽然有欧阳询《结字三十六法》、李淳《结字八十四法》、黄自元《结字九十二法》等参考文献:,但用在课堂教学,效果却差强人意,究其原因就是这些道理太深奥了,如果在临帖的时候每写完一个字,从大小、笔画、方向、整体去和原帖相对照,找出问题再写下一个,长期坚持,可能速度降下来了,但是效率却提高了。初学平正说的是一个字的好看不止外在,还要有内部对比和变化达到完美,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要表里如一,例如我在实际教学中分享给学生的一个书写规律:把结字口令上紧下松左紧右松结合在一起就是汉字书写要保持右下方最松动,把复杂的结构原理知识讲的通俗易懂,直观的呈现在学生的眼前,会使教学效果明显提升。

三、注重对章法意识的强调

书法中的章法是一个全局性的大概念,是安排布置整幅作品中字与字、行与行之间呼应、照顾等关系的方法,笔法的运用、款式的设计、线条与墨色、行间留白、上下款文措辞以及如何用印等,事无巨细都要事先考虑到。明代董其昌在《画禅室随笔》云:古人论书以章法为一大事,盖所谓行间茂密是也。意思就是说章法是一种格式,格式随文字幅式延展,章法的外边处理完全受制于文字整体幅式。比如我们进行横条格书写,一般是把每个字顶在格子的下边线书写,最后发现这样书写的每个字一般都是短腿,那怎么书写才是最佳效果呢?我们可以在横条格中画出大小不一的椭圆,再找到一条中轴线,每个字长短大小,这就是章法中我对学生强调的字随其形。注重古人书法美学之道,将书写美和意境美巧妙结合,在古人风格上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章法形式,如是自能精妙和谐,笔墨生辉,今之书法教学把握好章法中的正文和落款,处理好书写时字中布白、逐字布白、行间布白,使点画与点画之间相映成趣,字与字之间随势而安,行与行之间层层递进,就连生活中的参差多态亦足以展现。当然,也会有不同观点认为章法和款识都是末道小技,比如天下十大行书苏轼的《寒食帖》、颜真卿的《祭侄文稿》,并没有正式的落款和印章,都是即兴记录心境的草稿,我只能如此引导随手所如,皆入法则,正是因为抛开繁文缛节,方才蕴含古之圣贤更多的个人情感,我们更应该在临池之余,拜读相关美学、画论、书论等方面的学术理论,日积月累方能厚积薄发。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所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在世界文化资源互惠共享大背景下,今之书法教学遵循教学规律、学生认知规律的前提,每位教师合理利用自己的教学法宝,引导和鼓励学生投身其中,潜心创研书法研习新思路,总结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教学方法,全民普及书法,我们的美育书法课堂日渐定会成为一块文化符号传承的沃土。

参考文献:

[1]《书法教育教学》 西泠印社出版社 [2]《书法技法新论》上海古籍出版社 [3]《书法课堂》湖北教育出版社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d606dbdf25d3240c844769eae009581b6ad9bd7f.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