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教学中诵读与悟美的融合——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一得

2022-07-23 13:18:12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古诗教学中诵读与悟美的融合——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一得》,欢迎阅读!
孟浩然,古诗,广陵,教学,诵读

古诗教学中诵读与悟美的融合——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一得

作者:李军民

来源:《小学教学参考·上旬》 2018年第2



内蒙古和林格尔县第五小学(011500 李军民

[摘 要]古诗是古典文学的精华,也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在传统的古诗教学过程中,学生学得无味,教师教得无效。学生无从体悟古诗教学中语言文学的魅力。要想提高古诗教学的有效性,必须重视古诗教学中的诵读与感悟。以人民教育出版社四年级语文材《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为例,浅谈古诗教学中的诵读与悟美的融合。

[关键词]古诗教学;诵读;悟美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0-007-01

古诗是古典文学的精华,也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想提高古诗教学的有效性,必须重视古诗教学中的诵读与感悟。感悟是诵读的目的和结果,诵读是感悟的前提和基础。以人教育出版社四年级语文教材《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为例,浅谈古诗教学中的诵读与悟美的融合。

一、情感引领,以情激情。

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一首送别诗。课前,我让学生们收集已经学过的李白、孟浩然的诗以及送别诗。课伊始,教师带着饱满的热情,提出师生“走进古诗天地”的建议,一下子就激发了学生们背诵古诗的兴趣。学生们积极“搜索”相关信息,争先背出古诗的题目,其他学生得到提示跟着齐诵。课堂进入了诗的海洋,本诗人物“李白”“孟浩然”自然走进课堂,这时教师点题:一个是“天纵其才”的李白,一个是“风流天下闻”的孟浩然,这样两位唐代的大诗人的送别被后人评价为“千古绝唱”,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先“读”为快吧!

二、范读引领,入情入境。

范读是形象化的教学手段。古诗教学的范读,重在入情入境,必须放在教学的开始,以起到示范作用,让学生整体感知诗的意境美、画面美、音乐美、语言美。

在教学中,我选择了教学平台上的男中音范读。浑厚深沉、抑扬顿挫的范读,一下子就把学生们吸引住了。教师连续播放古筝乐曲,学生们情不自禁地就读起来。教师指名学生朗读,强调字断音不断。同学们跃跃欲试,一个个摇头晃脑,字正腔圆的读了起来。课的初读,就把学生带进了“李白”“孟浩然”的角色。

三、咬文嚼字,感知意境。

在小学古诗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逐字、逐词说意思,再逐句说意思,这样学生在自主翻译的过程中,就会主动看注释、查字典、查资料,有一个“咬文嚼字”的探究过程。如在理解诗句“故人西辞黄鹤楼”时,“西辞”为什么是东去(扬州)?我引导学生看地图,看孟浩然的行走路线,师生共同表演“西辞”,再现相送、离别的场景,自然地就把学生的情感带到了送别的黄鹤楼长江边。




四、细读诗眼,重锤敲击。

教学时应抓住诗眼,抓住点睛之笔传神之处,重锤敲击,唤起学生的想象、联想,使之进入古诗意境,体悟古诗意境之美。诗句“烟花三月下扬州”中的“烟花”一词如何体会是难点,我引导学生细究何为“烟花”?“烟花三月”假如换成“阳春三月”或“春花三月”,有什么不同?我出示投影,展示阳春时节草木萌发,远看好像烟雾笼罩的碧翠景色。学生通过观察描述画面,教师则点出诗句描写的是烟花醉人、春意盎然的好时光,这样的美景中送别,他们之间的友谊会是怎样的呢?随后进行视频演示,画面中小舟慢慢移动,渐行渐远,这时配乐诵读响起。当读到最后一句“唯见长江天际流”时,画面再切换成大片江水,此时学生被带到一种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氛围中,全班静悄悄的,面对滚滚流动的江水,那种送别友人的依依之情油然而生。由此,学生的诵读悟美更深刻了。

五、反复美读,品味升华。

在古诗教学中,要给学生留足时间,让学生自由诵读。在读的过程中,将古诗读“美”。我指导学生朗读时注意停顿、读音的轻重、节奏的快慢、语调的抑扬。学生在美读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浸没在古诗意境之中,如醉如痴,物我两忘,从而心灵得到净化,情感得到陶冶。同时,学生的情感被激发了,思维活动相当活跃,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重建古诗意境,升华对古诗的理解。

在《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中,我想方设法让学生在读中悟,悟中读。课始,学生跟着范读模仿读,整体感知大意。课中,我让学生扮演诗人的角色,分别在不同的地点,以不同的方式,边读边想象画面。如坐在黄鹤楼桌边读(学生模拟酒桌话别读),伫立江边读(学生站起来模拟送别读)。课的结尾再让两位学生表演送别场景读。经过反复的读,学生的语感、审美情感与诵读自然融合到一块,诗歌、作者、读者的对话浑然一体,达到了古诗教学诵读与悟美的完美融合。

(责编 韦淑红)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d6d0a5e3f8d6195f312b3169a45177232e60e477.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