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媒体是如何建构日本国家形象——以《人民日报》对日本3.11地震报道为例

2022-05-17 22:32:15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中国媒体是如何建构日本国家形象——以《人民日报》对日本3.11地震报道为例》,欢迎阅读!
日本,人民日报,建构,中国,地震

中国媒体是如何建构日本国家形象——以《人民日报》对日

3.11地震报道为例

摘要:日本发生了特大地震后,国内情绪出现了不同的反应,本文以《人民日报》为案例,运用框架理论,分析国内媒体是如何通过报道该重大事件来引导国内民众情绪,建构中国人心中的日本国家形象。国内媒体充分认识到了该事件的重要性时,在报道时有所侧重的同时,也失去片面,不能全面的反映日本地震的情况。

关键词:框架理论 建构 国家形象 日本地震

AbstratEarthquake occurred in Japan, the country's emotional response to the emergence of different, this paper, "Daily" as an example, the use of frame theory to analyze how the domestic media coverage of the major events to guide the domestic public sentiment, the hearts of the Japanese construction of China National image. Fully aware of the domestic media, the importance of the event, press reports have focused in the same time, and have lost one-sided, can not fully reflect the Japanese earthquake.

Keyword Frame theory Construction National image Japan Earthquake 一、框架理论

框架理论出现于20世纪50年代之后,其理论渊源最早可以追溯至心理学和社会学。至80年代,框架理论被引入新闻传播领域。所谓框架,指的是人们用来阐释外在客观世界的心理模式;所有我们对于现实生活经验的归纳、结构与阐释都依赖一定的框架;框架使得我们能够确定、理解、归纳、指称事件和信息。”[1] 具体到新闻传播领域,甘逊认为,框架的定义可以分为两个层次,一是指框限指涉人们观察世界的镜头,代表观察事物的取材范围;一是指架构,指人们由框架建构的内容,代表一种意义联结,是一种观察事物的世界观。”[2]也就是说所谓的新闻框架,有两个层次的含义:一是新闻材料的选择,包括新闻来源和消息来源方面,二是新闻材料的建构,主要报道内容的有表现。 二、框架分析

《人民日报》历来是中国舆论的风向标,因而本研究以《人民日报》为代表来分析中国媒体在此次日本特大地震中是如何建构日本的形象的。本研究选取《人民日报》311日地震发生到331日之间21期的前四版中关于日本地震的新闻进行统计分析。前四版基本是《人民日报》的要闻,选取前四版的新闻可以了解其新闻侧重方面。在前四版的新闻中,以内容上与此次地震直接或间接相关为标准选取新闻。根据甘逊的理论,我们具体地将框限架构细化为报道总量、议题、议题论点、关键词等几个方面。

1.报道总量。《人民日报》自312日刊登了第一篇消息《日本发生特大地震海啸》起,至31日,共刊新闻73条(以新闻标题计算)。除了314日的前四版皆刊登两会消息外,其它各期都刊登了与日本地震相关的消息,平均每天

3.65篇,其中位于头版的有7篇。此外,还配有照片、图片共14张,平均0.7张。考虑到所选样本皆为《人民日报》前四版内容,所以,无论是从数量还是版面上看,《人民日报》对这次日本地震是比较重视的。

2.议题。学者基特林说过框架就是选择、强调和再现。新闻工作者从许多新闻中进行选择,将符合自己意愿的新闻选入框架。通过去其议题的分析,可以得到哪些是新闻工作者感兴趣的话题,哪些是其倾向传播的内容。


通过对所选73篇新闻的议题进行分类,可以归纳到的议题有:灾情状况、对中国影响、中国对日援助与慰问、国际影响四类。因为有的新闻涉及了其中的多个方面,本研究便将其分列于不同类别之中。其中关于灾情描述的新闻有18条,占到总数的24.6%;关于对中国影响的新闻有34条,占总数的46.6%;关于中国对日援助与慰问的有21条,占到总数的28.8%;对世界影响的有4条,占到总数5.4%

可见,在这次灾难新闻报道中,《人民日报》将大部分放到地震对中国影响和中国对日缓助上,占到总新闻数的75.4%,可见《人民日报》放重点放在了中国这方面。与此相比,对灾难本身及对国际的影响的报道则仅为30.0%

3.论点。框架的本质是符号工作者组织言说(包括口语、视觉、符号)的一种论述过程,长期以来形成一种固定的认知、解释与呈现型态,据以选择、强调、排除社会事件。而同一议题有不同的言说框架,他们彼此会进行框架竞争,透过在公共场域(如新闻媒体)的论述以争取意义建构的独占性,而当某种言说框架被选取时,即反映了社会中某种主要的意义解释方式与其中所隐含的关系。 通过去新闻稿件论点的分析,见下表格:

通过以上表格,我们可以看出在对灾情的描述上,所描述的事件皆为重大灾难本身,对于日本抗灾的描述则较少,对于网络上流传的日本居民的面对灾难的秩序则没的提及。《人民日报》将重点放在对中国的影响与中国对日本的援助上。在这两方面,前者报道的侧重点在于强调对中国的影响微弱性,后者则将重点放在中国对日本救援的努力上。在于对世界影响方面,则强调日本地震对世界的不利影响,运用了遏制日元升值金融余震等词。

4.关键词分析。恩特曼说新闻文本的框架是通过使用或拒绝使用某些关键词、常用语、僵化的形象、信息源和句子,通过某些事实和判断的聚合来强化主题。因此,具有某些意识形态,持有某一立场的新闻媒体在描述事件时,常常会使用某些具有一定感情色彩和社会心理内涵的关键词语。

在涉及对中国影响时,多运用无影响一词,这对于稳定中国人的情绪起到了很大作用。特别是在因为日本核辐射而在中国群众心中产生恐慌之后,《人民日报》及时发布各地辐射环境监测结果,引导人们正确认识辐射,这对于社会的稳定起到了很大作用。此外,大量运用援助一词,将大量篇幅用在中国对日各种援助的描写。这在强调中国国际人道主义精神的同时,也在客观上向人们暗示了日本灾情的严重性。在国际影响方面,则运用联手遏制金融余震的词语,表现了日本地震对国际金融界的重大影响。 三、结论与建议

通过对日本地震发生后《人民日报》20期的前四版进行分析,可以提出以下结论:

1.《人民日报》充分认识到了这次日本地震的重要性。从地震发生后,在有两会这种重大政治活动支配版面的情况下,《人民日报》还是在几乎每期的前四版安排了日本地震的报道,而且配有多幅照片。

2.关于日本地震本身,《人民日报》仅仅选取了灾害的发展进程,对于日本政府的抗震举措,涉及很少。而日本民众在此次地震中表现出来的优良素质则完全没的反映。同时大篇幅报道中国对日援助。这些报道必将展现出一个地震频发生存环境堪忧的日本,这既而会在无形中降低中国人对日本国家形象的认同。 3.在对日报道中,比较合适的是多方面、全角度反映日本的情况,以加强国内受众对现代日本的了解。如此,才能减缓国内的部分民族情绪。若是仅仅将重点


放在中国对日援助上,以期望增进两国友谊,则可能会增加国内民众对援日行为的抵触情绪,反而不利于中日两国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OwenGoffman . FrameAnalysis [M]. Philadelphia: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ress,1974.10-11

[2]EntmanR.M:FramingU.Seoverageofinternationalnews:Contrastsinnarratives

oftheKalandIranairincidentsJournalofCommunication199141(4)PP.627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d6f3db4932b765ce0508763231126edb6e1a7643.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