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笔记第二章-教育与社会

2022-05-06 13:26:19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教育学》笔记第二章-教育与社会》,欢迎阅读!
教育学,第二章,笔记,社会,教育

第二章 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一)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

一、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领导权、受教育权、教育目的)

1.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2.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

3.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特别是政治制度是直接决定教育目的的因素 4. 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

二、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

1. 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要的人才。(主要途径) 2. 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力量的舆论力量。

3. 教育可以促进民主教育与政治关系的演进实质上就是政治民主化与教育民主化的演进)

政治经济制度直接制约教育的性质和发展方向,但教育对政治经济的变革不起决定作用。

(二)教育与生产力

一、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规模与速度)

1. 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2. 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教育结构指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 各种不同类型和层次的学校组合和比例构成) 3. 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19世纪英国斯宾塞提出较为系统的课程理论 4. 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二、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

1. 教育再生产劳动力。

教育培养人的劳动能力,使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

教育可以改变劳动力的形态,把一个体力劳动者培养成一个脑力劳动者。 2. 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

教育的主要职能是传递人类已有的科学知识,但它也担负着发展科学产生新科学的任务 3. 人力资本理论。(舒尔茨,1960“人力资本投资”演讲)

该理论认为,人力资本是现代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甚至是首要因素。

舒尔茨通过教育资本储藏量的分析方法,推算教育对国民收入增长的贡献(33%

(三)教育科学技术

一、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动力作用)

1. 科学技术能够改变受教育者的观念。科学发展水平决定了教育者的知识水平和知识结构。 2. 科学技术能够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教育质量 3. 科学技术可以影响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


二、教育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

1. 教育能完成科学知识的再生产(学校教育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最主要途径) 2. 教育推进科学的体制化(职业的科学家、专门的科学研究机构) 3. 教育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

4. 教育具有推进科学技术研究的功能

三、信息技术与教育

1. 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知识的观念(数量观念、质量观念)

2. 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学习和教育的观念。教育过程在本质上成为一种选择过程,电 脑和网络以及其他多媒体设备成为教育的中介。

3. 信息技术的日益成熟和普及为实现教育的第三次飞跃提供了平台。 第一次:电报、电话、无线电的诞生与推广应用(幻灯/录像机)

第二次:电视机、计算机、人造卫星的发明与应用(VCD/电脑/视频会议) 第三次: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标志,教育开始迈向网络时代。

信息技术的智能化可以实现教育的个性化,使因材施教的理想真正成为现实; 信息技术实现了人机互动模式,提升了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信息技术将促进师生关系的民主化。

传统的学校教育是“金字塔形”的等级制教育,网络教育却是“平等的”开放式教育 传统学校教育的优劣标准是“筛选制度”,而网络教育则是“兴趣选择”

(四)教育与文化

一、教育与文化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

1. 教育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

文化独立于各种遗传素质和机体的生物特征之外,不可能通过遗传或其他机械方式获得 教育具有双重文化属性:一是传递和深化文化、二是构成文化本体 2. 教育与文化相互依存、相互制约

二、学校文化

1. 定义:学校文化是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 2. 核心:学校文化的核心是思想观念特别是价值观念 3. 特性:是一种组织文化;

是一种整合性较强的文化(因为学校有明确的价值取向和目的要求) 以传递文化传统为己任(突出表现在教材和教学内容上)

4. 缩影:学校文化的缩影是校园文化(包括物质、制度、精神文化等内容) 学校物质文化表达方式---学校环境文化、设施文化; 组织制度文化表达方式---组织形态、规章制度、角色规范 精神观念文化---(校园文化的核心)包含认知、情感、价值、理想4种成分 其中,认知是理性因素;价值是学校校园独有的价值取向系统。 校风是学校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统一体,具有鲜明的教育作用。

三、学生文化

1. 成因:学生个人的身心特征;同伴群体的影响;师生的交互作用;家庭社会经济地位; 社区的影响。


2. 特征:过渡性(既有要求自主、独立的需求,又在一定程度上认同成人的价值观念) 非正式性

多样性(种族、民族、社会经济背景、年龄、性别等) 互补性(学生文化是对学校文化的一种互补)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d70f707d67ec102de2bd899e.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