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幼儿自发绘画中的典型行为

2022-06-14 05:53:36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论幼儿自发绘画中的典型行为》,欢迎阅读!
自发,绘画,典型,幼儿,行为



论幼儿自发绘画中的典型行为

美术区域活动为幼儿提供了自由选择美术资料的机会,是幼儿自发绘画活动的重要场所。这样的活动中,幼儿自由确定绘画主题,尽情享受自我发明所带来的兴奋、自豪和满足。 研究者通过对67名幼儿自发绘画活动的观察,揭示了幼儿在计划绘画活动中很少出现的典型行为表示和其意义,试图提醒教师和家长注意能流露幼儿真情实感、自由尽情发明的自发绘画活动。

一、贯穿始终的言语行为

自发绘画活动中,幼儿不再受到“美术课”“恬静地绘画”的束缚,有大量言语行为表示,且其言语行为经常随同整个绘画过程。主要有两类表示: 一类是自言自语行为。即幼儿经常边绘画边自发地哼唱或自言自语等。他们在自发绘画活动中同时调动视觉、听觉、动觉等身体感知觉,多种表达方式协调一致。如案例1 案例1 小许说:“我来画长颈鹿。”接着一边画一边扭动脖子说:“长长的脖子。”画了一会儿,小许哼起歌曲

皮亚杰把这种出声的“自言自语”称为“自我中心语言”。在幼儿的自发绘画过程中,“自我中心语言”自言自语是对作品内容的一种有力补充和解释,如幼儿画鲨鱼时自言自语:“啊,吃人啦!”画鸭子时:“啊,唐老鸭来了。”小许在画长颈鹿的脖子时扭动自身的脖子,由长颈鹿的脖子联想到自身的脖子,反映了幼儿在艺术思维展开时能把自身因知觉而体验到的审美意象提供出来。这种自言自语是幼儿思维的有声表示,是一种言语的自我调节。

另一类是幼儿间的对话。自发绘画过程中,儿童间的交谈机会较多,交谈随同活动全过程,内容也较丰富。具体放晴一般涉和: 1.关于绘画内容。有时会询问他人:“你画什么呀?”如禾禾对乐乐说:“你画的是白雪公主吗?”再如小丛画了大鲨鱼,说:“这是鲨鱼的牙齿。”在旁边绘画的小凯听后做了一个夸张的恐怖表情。

2.关于绘画资料。绘画活动离不开绘画资料,因此,绘画资料经常是幼儿谈论的话题。如小白说:“这是我妈妈买的新油画棒,有25种颜色。”小顾接着说: “我有16种。”小崔听了说:“我有18种颜色。”再如小琦向他人借了一支笔,告诉小颖:“我借了金色的笔,我家里也有金色的笔。”小颖问:“你借谁的?“是小弛的。 3.对同伴作品的评价。如小崔对小顾说:“我画得好玩吧。”小白说:“你就爱画美女。”小武说:“对,她就爱画美女。

4.闲聊。有时幼儿间的话题是闲聊式,与绘画主题、资料都无关。如小琦说:“我昨晚看电视啦,是体育竞赛。”小武说:“我看了唱歌节目。

自发绘画活动中的交谈是幼儿间的对话过程,是无预期目标、计划的自发的谈话。对话的实质不是一种观点来反对另一种观点,也不是将一种观点加于另一种观点之上,而是“共享”“对话不欢迎劝告或说服的存在。[1]在交谈中,双方是平等的对话者,既说又听,相互理解,是平等的双向交流关系。但与日常交谈不同,幼儿间言语交谈真诚、稚朴,情绪直露、思维简单,常是弱逻辑思维的自发表示,并不会拐弯抹角。由于他们一边绘画一边进行交谈,大局部内容和绘画有关,如有关绘画内容、资料、同伴作品等,因此话题持续时间短、转换快。

与日常交谈类似的是,他们在交谈中同样会运用引出话题、倾听、应答与轮流等交谈战略。幼儿为了顺利进行绘画,在处置交谈与自发绘画活动的关系时经常采取特别战略,“意会”“意会是一个普遍的过程,它可以被分享,从而使人人心领神会。意会分享的过程可以通过言语、肢体或其他的外部交流形式而表示出来。 [2]如小丛告诉小凯自身画了鲨鱼的牙齿,小凯用一个夸张的表情作为回应,标明自身对鲨鱼牙齿的理解。值得一提的是幼儿自发绘画






活动过程交谈的愉悦性,他们在体验愉快创作的同时自由驾驭话题,分享无拘无束的交谈带来的愉悦。

新《纲要》中强调了“教师与幼儿的个别交流、幼儿之间的自由交谈等,对幼儿语言的发展具有特殊意义。”宽松、民主的自发绘画活动环境为幼儿提供了愉快轻松的语言运用环境,幼儿在自发绘画活动过程中的自由交谈一方面是对绘画内容的补充,另一方面能促进语言发展。

二、快乐的嬉戏行为

在幼儿自发绘画活动中有大量的嬉戏行为,通常有两类。一类是独自嬉戏行为,其表示是幼儿独自玩、专注于自身的活动。如小陈在自发绘画活动过程中撕纸、玩弄自身的绘画作品和绘画工具。另一类是同伴嬉戏行为。这是幼儿借助语言、身体动作、面部表情、外界物体与同伴之间进行的一种社会性游戏

在嬉戏过程中幼儿总是表示出兴奋的神态和愉快的心情,旁观者都会受到他们的感染。研究者对自发绘画活动案例中的幼儿嬉戏行为进行了下列考虑和归纳: 1.对绘画资料的假想引发的嬉戏行为。 案例2

韬韬拿了红油画棒对婷婷说;“帮你涂口红。说着就对着婷婷的嘴唇假装涂口红。婷婷一边抿着嘴,一边作出让韬韬涂口红的样子,两人嘻嘻地笑着。

油画棒、记号笔、水彩笔等是幼儿常用的绘画资料,这些资料的特征经常使幼儿发生联想,引起嬉戏行为。韬韬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将红色的油画棒假想成口红,这是象征性游戏的表示。

2.绘画内容引发的嬉戏行为。 案例3

可可画了洗脸池,小季问:“你画了马桶啊?”可可说:“不是,是洗手的。”说着,可可把两只手放在纸上作洗手状,不时摩擦纸面。小白见了也把手伸过来,说:“我也洗手。”两人把手放在一起,哈哈地笑。 案例4

卫卫模仿他人画了 “神州6号”写了文字“神”问尧尧:‘舟’怎么写啊?尧尧摇头说:“不会写。”小白听了笑嘻嘻地说:“我会。”说完在绘画垫板上用笔作乱涂状,卫卫看了一会,笑着说:“我也会啊。”边说边在垫板上乱画,嘴巴里发出呼呼的声音。 案例5

天健画了鲨鱼,小胡说:“鲨鱼不是这样画的。”小欢说:“啊,鲨鱼游泳。”说完两臂作游泳动作,天健连忙用手按住小欢的头,嘻嘻她笑,小胡又用手按住天健的头,嘻嘻地笑,三人很开心。

幼儿的自发绘画活动是发展变化的,绘画过程中幼儿能和画面中发生的新形象进行游戏可可等根据画中的洗脸池嬉戏,并享受嬉戏带来的快乐。 3.绘画活动中话题的延伸、发挥引发的嬉戏行为。 案例6

天天看到一只蜜蜂在绘画区旁边的走廊上飞,用手指着叫起来:“蜜蜂。旁边的佳佳正专心地画画,天天见佳佳没反应,就用手碰佳佳的耳朵说:“你的耳朵呢?”眉眉说:“哈哈,耳朵,蜜蜂有耳朵。”丁丁也哈哈笑:“蜜蜂,耳朵。”说着和天天一起碰佳佳的耳朵,佳佳笑着摇来摇去地躲避。 案例7

天天看了小秋的画,问:“是你志()己画的吗?涵涵听了笑:“哈,‘志’己。天天说:“自身。”涵涵又说:“志己,志己。”天天说:“几几„„”






案例8

绘画活动区。小凯说:“我暑假要去少年宫画画。小丛说:“我也要去的。小凯说:“真的?”小丛:“骗你是小狗。”小凯放下笔,伸出小拇指:“拉钩!”小丛放下笔,用小拇指钩住小凯的小拇指,两人一起笑嘻嘻地:“拉钩上吊,一百年不许变,拉钩上吊„„”

由延伸的话题而借题发挥,如幼儿故意混淆“志”和“自”的发音,声音的改变令他们觉得滑稽可笑,获得嬉戏的快乐。言语、嬉戏等行为一般不影响幼儿的绘画活动,而成了对绘画内容的补充,从而使作品变得更为丰满,也经常使他们的创作更加投入、更加充溢乐趣。 约翰·胡伊青加在其《人:游戏者》中曾指出:“我们只需观察小狗,就能看到人的游戏所有要素都已表示在它们快乐的嬉戏中了。它们以某种态度和姿势来相互邀约做游戏它们遵守着不咬对方耳朵或不使劲咬对方耳朵的规则。它们佯装变得很愤怒。[3]约翰·胡伊青加试图从动物的嬉戏行为来观照人类的嬉戏。本文中幼儿小陈在绘画过程中撕画纸、用油画棒的盒子作为望远镜反映了他对绘画自身不感兴趣,出于“本适”的天性,自发地去寻求新鲜的刺激,以满足自身的精神需要。

值得一提的是,自发绘画过程中的同伴嬉戏行为有利于幼儿之间建立平等、亲密、友好的关系。嬉戏中幼儿常伴有身体的“亲密”接触,如案例23568 中,儿童或头碰头、或按对方的头、或拉钩,这些没有距离、随便、不拘谨的交往方式能促进亲密关系向更高层次发展。马克斯·范梅南和巴斯·莱维林就在他们的研究中指出:“身体上的亲近可能促使亲密关系的发生,至少可以起到刺激的作用。[4]幼儿在自发绘画活动中边哼唱边绘画、边绘画边自言自语等,他们同时调动视觉、听觉、动觉等身体感知觉,内在感受与外在行为协调一致,多种表达方式自然融合。这些典型表示标明幼儿的自发绘画活动是他们尽情游戏过程。这种游戏是幼儿出自内在的动机,是完全主动自愿的自发游戏区别与课程化的、教学化的、模式化的游戏我们不由想起席勒那句著名的断言:“只有当人是完全意义上的人,他才游戏;只有当人游戏时,他才是人。[5]在这样的自发绘画过程中,幼儿的创作激动与游戏激动”浑然一体。 注释:

①②[]戴维·伯姆著:《论对话》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3216页。 []约翰·胡伊青加著:《人:游戏者》,贵州人民出版社19981页。 []马克斯·范梅南、[]巴斯·莱维林著:《儿童的秘密——秘密、隐私和自我的重新认识》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83页。 ⑤席勒著、范至等译:《审美教育书简》,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124页。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d784c43d0b4c2e3f572763a3.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