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体诗流行的原因

2022-12-17 16:06:27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宫体诗流行的原因》,欢迎阅读!
原因,流行,宫体诗



浅谈宫体诗流行的原因

宫体诗注重描写宫廷生活和男女私情,在形式上追求辞藻的华丽,讲究对偶和声律。诗歌的内容偏向抒情,为了表现出人类丰富的情感,需要用绮丽的文学技巧描写微妙的情感活动。如陈叔宝的玉树后庭花,“丽宇芳林对高阁,新妆艳质本倾城。映户凝娇乍不进,出帷含态笑相迎。妖姬脸似花含露,玉树流光照后庭。花开花落不长久,落红满地归寂中。[1]

探究宫体诗流行的原因,首先要了解前人已经对女性之美和男女之情有了先导性的描写。在先秦的《诗经》之中便有“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在曹植的《洛神赋》中亦有“转眄流精,光润玉颜。含辞未吐,气若幽兰。华容婀娜,令我忘餐。”一文学体的出现,必然有其内部的原因,文学的发展是渐变的过程,不会完全脱离传统而凭空出现[2]。宫体诗的出现是文学题材发展的必然结果。

就形式而言,宫体诗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重视用典,如萧纲的《赋乐府得大垂手》:“垂手忽苕苕,飞燕掌中娇。 这里“掌中娇”是指掌上舞,具体来《六孔六贴》六一《舞杂舞》第二宫体诗讲究声律,如萧纲的《折杨柳》中:“夜密飞鸟碍,风轻花落迟。”已成律句。第三宫体诗追求辞藻,看曹植的《美女篇》:“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柔条纷冉冉,叶落何翩翩。攘袖见素手,皓腕约金环。头上金爵钗,腰佩翠琅玕。明珠交玉体,珊瑚间木难。 由此可见其文辞华美。

乐府是宫体诗最重要的一种体裁,南朝民歌,绝大部分是为表现男女情长,多以女性口吻吟唱,情感强烈,也多有柔情[3]故也影响了文人创作的乐府,如:“忆来时,的的上丹墀,勤勤聚离别,慊慊道相思,相看常不足,相见乃忘饥。 “开窗秋月光,灭烛解罗裳。含笑帷帐里,举体兰蕙香。”

这些民歌中对男女情义缠绵的描写以及对欢娱苦短的感慨或多或少的影响了上层文人的创作。在上例后一首中诗人使用的烘托手法更为宫体诗人广泛采用,诗中并未描写男女欢脱的场面,而是以帷帐、烛光等物侧面描写出行乐者的感受。

在汉朝,儒家思想作为正统,约束着人们的行为,“发乎情,止乎礼”。而在魏晋时期,儒家作为主流思想的地位动摇,而到了南北朝,帝王以反离礼抗法之名行放荡之实[4]。而陈后主与美人共决朝政正是礼崩乐坏之时,宫体诗产生的土壤之上又减少了传统道德方面的障碍。

与此同时魏晋南朝的贵族阶层的审美开始以柔弱为美,最能体现柔弱之美的莫过于女性本身,因此表现女性成为文人墨客的主要创作方向,因此宫体诗开始登台亮相,舞姿绰约的歌姬,思绪绵绵的闺中女子成为诗歌中的主要对象,到了南北朝,宫体诗已形成燎原之势。由于宫体诗自身的特点,以及历史的发展和道德观的变革,宫体诗开始登上历史的舞台。




[1] , 観海. 宫体诗派研究[J]. 2003.

[2] 胡大雷. 宫体诗与南朝乐府[J]. 文学遗产, 2001(6):27-38. [3] 王玫. 宫体诗现象的女性主义诠释[J]. 学术月刊, 1999(5):62-68. [4] 胡大雷. 试论南朝宫体诗的历程[J]. 文学评论, 1998(4):119-126.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d7abe87c5ff7ba0d4a7302768e9951e79b89699a.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