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23-04-27 11:23:14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欢迎阅读!
人才培养,社会保障,劳动,模式,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作者:张春光

来源:《商情》2009年第02

【摘 要】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是一个跨学科的专业,它涉及到经济、管理、法学社会学等多个方面。围绕专业人才市场需求、专业特色、课程体系构建等,对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人才培养进行研究和探索,创新专业培养机制。

【关键词】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 人才培养 专业特色

一、专业背景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是1998教育部调整本科专业目录后新设置的一个专业,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设立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必然结果。首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需要相应的社会保障制度来促进和维系。在中国共产党十六届六中全会上,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社会公平与正义,是党在新时期的重大战略任务。《决定》中强调,要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保障群众基本生活。适应人口老龄化、城镇化、就业方式多样化,逐步建立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慈善事业相衔接的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到2020年,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要基本建立。

其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呼唤社会保障教育。社会保障教育的发展,将推动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而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将更好地服务于社会经济的发展,由此步入一种良性循环。如何建立一个完整的社会保障体系以面对未来的挑战,这些都预示着本行业发展道路的崎岖与它所具有的极大的挑战性,但同时也更预示着从事这一行业的人们的光明前景。

二、人才需求分析

1.劳动保障人才的社会潜在需求量很大

社会保障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它是通过国民收入的再分配,化解个人的社会风险、缩小贫富差距、保障社会弱势群体的基本生活和解除在职职工养老、医疗的后顾之忧。随着社会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的经济转轨,社会转型,原来由企业承担的一些社会功能逐步走向了社会化。政府和各类社会组织、非政府组织需要大量的专业人才从事劳动保障工作。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目前除了负责招聘、培训、绩效、薪酬等管理工作外,还要负责劳动关系管理,与员工签订劳动合同、集体合同的法律文件,同时按照国家和地方的规定为所有在职员工缴纳社会保险、住房公积金费用,这些工作都需要劳动保障专业人才的完成。一些金融机构受托从事社保基金的投资运作和资金托管,由于社保基金特殊性,使它的投资原则和发式不同与一般的公共基金,要在安全性第一的条件下追求投资收益率,同时要保持社保基金的流动性,因而这些金融机构在做投资决策的时候也需要劳动保障人才的参与。目前我国从事专业化的劳动保障人才缺口很大。

2.劳动保障工作的专业性强劳动保障工作的专业性十分强,涉及到的知识包括劳动经济、劳动关系、劳动保障法律、社会保险、人力资源管理等多个学科的知识。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包括了社会救助、社会保险、社会福利和社会优抚四个部分,其中,社会保险又包括了养老、医疗、工伤、失业、生育五大险种,在具体些说,养老保险又分为基本养老保险、企业年金、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三个层次,医疗保险分为基本医疗保险、补充医疗保险和大病统筹保险等内容。而且城乡实施了不同的医疗制度。此外,社保基金需要保值增值,这就需要将社保基金投入股票等金融市场进行投资运作,其复杂程度可见一斑,这些工作并不是随便什么人都可以做的,因而劳动保障的从业人员需要经过专门的系统学习和业务培训才能胜任工作。 但是,我国目前劳动与社会保障人员队伍的状况却不容乐观:一是专业化的社会保障人才缺口很大,因此在需求和人才储备方面都有很大的空间。二是劳动与社会保障人员队伍素质参差不齐,与我国劳动与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的长远目标相比存在明显的差距。

三、专业培养方向及特色

在我国,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是一门新兴的专业,由于其本身的局限性,加上目前社会各界对本专业认识不够,在大学生就业形势异常严峻的今天,如何定位,如何打造自己的专业特色,以培养适应市场需要的社会保障专业人才,成为每个开设社会保障专业的高校所面临的问题。我们对开设社会保障专业的学校通过实地调研和网上查询,了解到各高校开设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主要有以下几个专业方向:劳动经济方向、劳动关系方向、劳动保障方向、社会保险方向等,并形成了各院校自己的办学特色。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毕业生能否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己的办学特色。因此,打造专业特色显得尤为重要,确定自身的专业培养特色,走专业特色培养之路,而不是大众化的培养模式。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特色的确立应考虑以下三个方面的因素:一方面是目标市场的需求特点,即用人单位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人才应具有哪些知识和能力;了解市场对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人才知识结构的要求,培养适应市场需要的专业人才。二方面是本校的专业发展历程,相关专业支撑,自身的优势所在。要充分利用学院的优势学科,和办学经验,应依托学校的整体优势,建立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特色。三是是其它高校同专业的办学特点,优势所在,学生的主要服务市场;专业市场定位最终表现为专业特色,通过确立专业特色与专业差异,建立自己的专业优势,以此更好地满足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提高学生就业率。

四、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特色课程体系设置的原则

1.知识、能力与素质统一的原则在劳动与社会保障特色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中,知识、能力、素质三者之间的关系不是平衡的关系,掌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是基础,只有掌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基础知识,才能培养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人才的各种基本能力,才能提高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人才的整体素质。因此,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特色课程体系的设置要体现层次性、结构性和系统性,立足于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的培养上,使专业特色建立在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基础之上。

2.学以致用原则夯实基础、精通专业、强化特色是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培养目标,也是课程体系设置的关键。整个特色专业课程的设置也应该围绕这个目标展开,坚持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核心,以专业知识教育为主线,以特色专业能力的培养为重点,因而专业课程的设置既要强调基础知识教育,也要重视专业知识理论的传授,更要突出专业特色课程的技能培养。

3.专业相融合的原则所谓专业融合就是指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应该融合吸收其他专业知识,扩充学生的专业知识,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由于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课程社会适应性不强,特别是在我国公务员制度改革的今天,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毕业生能够进入政府相关部门的比例很小,绝大部分毕业生将在企事业单位,因而要求课程设置要适应这种社会需求,吸收相关专业知识,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扩大学生就业面。 (作者单位:辽东学院)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d87dc8558662caaedd3383c4bb4cf7ec4bfeb698.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