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企业集团化过程中财务管理模式的创新

2023-01-30 09:45:12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针对企业集团化过程中财务管理模式的创新》,欢迎阅读!
中财,集团化,管理模式,针对,过程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针对企业集团化过程中财务管理模式的创新

作者:王荣显

来源:《科学与财富》2016年第13

要:国内企业在集团化发展中,首先要做好财务管理模式的创新,以为企业的集团化发展铺平道路。本文首先对传统的财务管理模式进行分析,并针对财务共享服务的财务管理式在国内企业集团化发展中的运用进行分析,为企业集团化发展财务管理模式创新提供资料参考。

关键词:企业;集团化过程;财务管理;模式创新

现如今,我国已经进入市场经济发展的关键期,在改革开放30年打下的良好基础下,国内企业纷纷走上了集团化发展的道路。企业的集团化发展,不仅有利于资源的整合利用,提高企业的竞争力,还有益于民族经济的发展和振兴,促使国内企业走上国际舞台,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企业在集团化过程中,不仅要面临着业务重组和资产整合,其财务管理模式也要相应的进行科学的改变。我国现代企业财务管理发展迅速,但由于根基尚浅,不少国内企业在集团化发展过程中都面临着财务管理模式创新不足,无法满足企业长期发展规划的问题。这无疑导致企业在发展中由于财务管理模式不足,发展中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境。想要进一步促进国内企业的发展,使企业集团化向着科学化,现代化发展,必须探索出一条符合我国经济发展现状的财务管理模式,使财务管理模式的创新成为促进企业集团化发展的有利臂助,才能帮助国内企业实现国际化发展的目标,才能最终实现我国经济的腾飞和长盛不衰。 一、集团财务管理模式创新基础——传统模式分析 (一)分散管理

企业在没有集团化时是不存在分散管理与集中管理的概念的,这里的分散管理是指已经集团化的企业仍然保留独立运行时的财务机构和工作模式,全部或大部分主要财务工作在独立机构中运行,总部通过财务报告、派驻专员、审计指导等形式与分(子)公司进行沟通的管理模式。分散管理下,分(子)公司保留了大部分的自主权,总部的财务管理停留在监管与指导的意义上。这是集团化初期,尤其是采用多元化战略进行兼并时行之有效的管理模式,能够较为顺利的完成过渡,保证各分(子)公司业务不会因为管理者对业务的不了解而受到过多的影响。财务管理是企业文化集中反映的窗口,财务管理的分散意味着企业文化的分离,而这对集团凝聚力来说是重大的不利影响,最终可能导致集团分道扬镳貌合神离 (二)集中管理

集中管理是针对分散管理弊端而进行的改良,企业完成集团化之后,撤销分(子)公司的原有财务机构,由总部建立统一的财务机构集中管理所有企业的财务工作。采取一体化战略集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团化的企业,管理者对横向联合企业以及上下游相关行业比较熟悉,具备一定管理经验,实施集中管理可以迅速统一企业经营战略及企业文化,能够有效的推动集团化进程。但是集中管理是高度集权的一种模式,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管理模式创新,分(子)公司丧失了几乎全部的自主权,在瞬息万变的市场经济中,这种管理模式颇具计划经济的味道,不利于长期发展。 (三)分散与集中相结合

分散与集中相结合是传统管理模式的高级阶段,是在对前两种管理模式成熟运用的基础上,充分领会集团化战略、客观分析自身情况的前提下,主动进行的调整。具体模式不拘一格,各企业集团个性化较强,都具有创新的尝试意味。目前国内企业集团普遍实施的是这种管理模式。但随着集团化的深入,环境变得更加复杂,同时对财务管理成本、效率、控制力及灵活性要求越来越高。无论分散与集中权重如何调整,机构设置与权责限制的瓶颈最终无法突破,该模式终究会因无法持续适应环境而推出历史舞台。而在此基础上突破机构的限制,重新设定管理权责,发展出真正的创新模式是客观环境的要求。 二、财务管理模式创新——财务共享服务模式 (一)财务共享服务

互联网思维主导世界的今天,共享概念被引入到财务管理工作中。财务共享服务是将企业集团各单位分散重复的非核心业务进行整合集中处理,逐步形成独立于财务部门的专业服务机构,同时向总部及分(子)公司各级财务部门服务,成熟后可以对社会营业。各级单位可以按需订制服务,将资源和精力集中在核心工作上,从而达到降低管理成本、提高管理效率、提高控制力、优化整改资源的目的,实现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整体提升。 (二)财务共享服务的模式选择 1.实施基础。

财务共享服务要求企业财务管理基础较好、制度完善、标准化程度高、流程顺畅;人员专业胜任能力较强,对创新容忍度较高;信息化基础较好,ERP、影像系统、电子支付等手段运用成熟等。 2.典型模式。

财务共享服务运行模式选择是个十分复杂的过程,不能依赖于复制国外成功经验,而是要立足于具体情况,定位于集团化战略,找到适合企业自身的个性化道路。主要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成本与绩效。有的企业集团实施财务共享服务是为了发挥其避免重复建设的优点,具体表现为将结算、核算业务交给共享服务中心,聘用学历较低的职工,降低管理成本;而有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的企业则看中其能够集中发挥专业特长,提供高质量服务,则愿意提高人力资源成本聘请行业专家担任顾问。在我国现阶段,从追求成本向追求绩效转化是循环推进的,需要根据特定阶段的主要矛盾动态平衡。而基本模式中机构的定位略显尴尬,调整极不灵活又缺少权威。站在企业未来发展的角度,高级市场模式和独立经营模式是最优模式,但考虑到我国实际情况,市场模式是比较合适的选择。

2)管控与服务外包。我国企业财务管理主要职责是管控,无论何种模式,只要对这一职责有不利影响,都可能导致创新的失败。在集团化初期,实施分散管理为主或由分散向集中管理转化过程中,服务外包是企业接受财务共享服务的切入点,而管控则仍是财务部门的职责,但是仅仅实现服务外包是无法发挥财务共享服务优势的,随着集团化的推进,财务共享服务也逐渐打下了基础,此时加入管控内容的财务共享服务模式是最适合的。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d945006bcd1755270722192e453610661fd95a78.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