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集序

2022-07-21 14:19:27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兰亭集序》,欢迎阅读!
兰亭集序

大家好, 现在正处暮春时节,我们看到了春日融融,万物复苏,也是在这个时候,一千多年前的魏晋时期,当时的文人名士齐聚会稽阴山郡,举行了史上著名的兰亭集会。他们曲水流觞,饮酒赋诗。最后王羲之作序,写下了著名的兰亭集序。课文大家已经很熟悉啦!这节课呢,我们就这篇课文的思想内涵集中讨论学习一下。

我们这节课主要就这篇文章中体现出来的生死观共同学习一下。

1. 好,现在先有某同学来朗读一下课文,我们大家仔细听,把课文再熟悉一

下。(2分钟)

2. 这篇文章的作者王羲之,历史上有名的书法家,而他身处的魏晋时期是中

国历史上最为动荡的时期。政治上非常的黑暗。士人们对政治比较失望,所以多寄情山水,崇尚玄谈。玄学的发展,使魏晋文人在精神上获得里空前的独立和解放。

3. 我们看一下前两段,作者用寥寥数笔描绘了此次集会的盛况。先是景色描

写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又有清流激湍(tuān),映带左右。这里有山岭,有修竹,有清流,我们会发现他的描写非常的清新淡雅。这其实反映了当时魏晋时期的审美趣味,那时的人崇尚玄谈,好老庄,追求空灵虚静。之后,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已足以畅叙幽情。这是一种非常高雅的文人情调。左思有一句诗:非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意思是说,并不是非得要有丝竹之声,这山水本身就有着绝美的音乐。这是描写的会稽地区的美丽景色。同时期的顾恺之和王谢之也在这里呆过,并写有诗句。都是非常绝美的诗篇。中国古人对自然有着真诚的热爱,不仅欣逢其美,而且相信它蕴含着普遍真理,从中觅得安身立命的准则。这一传统自《诗经》就有所显露。但是直到魏晋时期,山川之美才真正为文人名士所把握,从而把人生内化为自然的一部分。山水对读书人来说,不仅是单纯的审美,而且是人格精神的塑造。在这美好的坏境中,文人们饮酒赋诗,游目骋怀,实在是“信可乐也”,这一节其实整个说明了信可乐也

4. 接下来一段王羲之开始发表感慨:突然之间王羲之的情感陡然直下,写

道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不管当时多高兴,都会过去的,生命长短要听凭造化,但最终免不了一死。实在是“岂不痛哉”,这种由信可乐也突然转到岂不痛哉,大家会不会感到很突兀啊?郭沫若先生就是这么认为的。其实乐极生悲这样的感慨在中国古代的文学中十分普遍。是一种普遍的汉人感伤气质。比如PPT。这里是薤露之歌。大家可以看一下,为什么一听薤露,皆为掩涕呢?这是一首哀叹人生苦短的诗歌。人生苦短,欢愉有时。这样的美好时光马上就要过去,能不哀痛吗?这说明中国古人有着强烈的生命意识。非常的敏感。这里都是很熟悉的相关诗句,大家还能想到什么啊!那面对这样的困惑,应该怎么解决呢?中国文人的精神世界里有一个宗教信仰的缺乏所造成的巨大空虚。所以历代文人以自己的方式寻求解脱。大致的解脱之路有这么几条:PPT。首先第一条,这个因为当时的政治坏境,其实是没法实现的,后两条呢,其实我们都可以看出来,非常的虚妄。所以当时的文人好老庄之术,玄学其实就是对老庄的阐述。庄子对生死有着很淡然的态度。吾与之友矣。与死亡为友,与万物并生并亡。这是多么


豁达的态度啊!但是谁又能达到这样的境界呢。我们在看陶渊明,他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托体同山阿,也是非常的达观,他是向自然寻求解脱。将自我统一于自然之中。接下来还有苏东坡,苏东坡在赤壁赋中面对客人对“人生苦短的感叹,说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这都是非常超然的人生态度。陶渊明和苏东坡可以说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完美人格的典范。但是他们这种对待生命的态度其实是一种逃避的态度。表面的平淡超脱掩藏的恰是深埋于心的痛苦,对死亡的恐惧和忧虑依然没有消失,上个世纪三十年代鲁迅和朱光潜曾有过争论。朱光潜说因为陶渊明浑身静穆,所以他伟大。鲁迅反驳说,正因为陶渊明并不总是浑身静穆的,所以他伟大,他也有金刚怒目的一面。 5. 那王羲之是怎么面对的呢?我们看第三部分。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

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jiē)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悲夫。作者这里对一死生,齐彭殇的生命观提出了严肃的批评。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这是最为悲痛的,作者将对生命的思考从个体上升到整个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之中。将一时的荣华置于漫长的历史中,一切都失去了意义。这样想是不是很绝望呢,历史中多少英雄,不是都随时间溜去了吗?那生的意义在哪里呢?

6. 虽然历史中的人物和事件,只不过是时光流逝的长河中一个瞬间的梦幻而

已。但是反过来,也正因为它曾经确实作为一个瞬间的梦幻存在过,所以它也就更能打动我们,引起我们的追怀和思慕

7. 所以说为了能留住这美好的时光,王羲之写下了兰亭集序,故列叙时人,

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作者并没有落入虚无和消极,而是直面生死,以自己的行动来表达自己对生死的态度。

8. 回想前面,王羲之的生命态度其实是与庄子,陶渊明,苏东坡完全不

同的。他的解脱之道就是直面生死,向死而生。这种人生态度其实是更积极的人生态度。是一种对生命的热爱。这也是对当时盛行的虚无的人生观的批评。从这则史料中可以看出。古文观止也指出了这一点。

9. 其实人类自始自终就没有停止过对死亡的思索。史铁生花几年时间,最后

说,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这里我想提一下加缪,加缪的哲学是对消极的存在主义最有力的反驳。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d9b80ba186868762caaedd3383c4bb4cf7ecb7ba.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