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记承天寺夜游》和邵长蘅《夜游孤山记》文言文比较阅读及译文

2023-04-12 20:04:49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苏轼《记承天寺夜游》和邵长蘅《夜游孤山记》文言文比较阅读及译文》,欢迎阅读!
夜游,承天,孤山,文言文,苏轼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和邵长蘅《夜游孤山记》文言文比较阅读及译文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小题。

【甲】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

余游兴跃然偕学士呼小艇渡孤山麓。从一奚童,登放鹤亭,徘徊林处士墓下。已舍艇,取径沮洳间,至望湖亭。凭槛四眺,则湖圆如镜,两高、南屏诸峰,回合如大环。盖亭适踞湖山之中,于月夜尤胜。亭废,今为龙王祠。西行过陆宣公祠,左右有居人数十家,灯火隐见林薄。

(节选自清代邵长蘅《夜游孤山记》

【注释】奚童:童仆。林处士:林逋,杭州钱塘人,归隐西湖孤山。沮洳(rù):低湿的地带。两高:指武林山上的南高峰和北高峰。南屏:西湖南边的南屏山。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A.解衣欲 方欲行,转视积薪后 B.已舍 太丘舍

C.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 D.盖亭适踞湖山之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2.下列对选文相关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轼,号东坡居士,宋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B.乙文中画横线的断句为余游兴跃然/偕学士/呼小艇/渡孤山麓

C.甲文中的元丰是宋神宗的年号。乙文中处士指古时候有德才而隐居不愿做官的人,乙文指林逋。

D.甲文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是省略句;乙文从一奚童,登放鹤亭,徘徊林处士墓下是倒装句。


3.下列对选文的分析与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写于作者被贬官黄州期间,闲人二字透露出作者复杂的内心感受。 B.乙文写作者游兴盎然,先乘船,后步行,在叙述中透露出作者归隐山林的心愿。 C.甲文集中写庭中月色,其特点是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乙文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描绘了月下西湖、峰峦等景物。

D.甲乙两文文体都属。这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并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4.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2)西行过陆宣公祠,左右有居人数十家,灯火隐见林薄。 【答案】 1D 2D 3B

41)考虑到没有人愿意和我共同游乐,于是来到承天寺找张怀民。

2)往西走经过陆宣公祠,祠的左右住有几十户人家,灯火在丛生的草木中忽隐忽现。 【解析】

1.考查对文言词语的辨析。 A.都是想要的意思; B.都是舍弃的意思; C.都是只是的意思;

D.助词,的/助词,处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故选D

2D.错误,乙文从一奚童下是省略句,省略主语徘徊林处士墓下是倒装句,整个句子意思是:我让一个童仆跟着,登上放鹤亭,在林逋坟墓的下面徘徊; 故选D

3.考查对选文的分析与理解。

B.“归隐山林的心愿错误,选文写作者游兴跃然,乘兴游孤山,通过夜游孤山,对孤山风光的描绘,透露出作者游孤山的闲情逸致,为后文的议论做铺垫;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d9fe0166598102d276a20029bd64783e09127dbf.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