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价值取向

2023-03-14 16:21:15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民生价值取向》,欢迎阅读!
取向,民生,价值

二、民生价值取向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改善民生既是科学发展观的题中要义,也是其本质诉求。首先,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的主体本性要求改善民生。所谓民生,就是“人民的生活,社会的生存,国民的生计,群众的生命”“以人为本”就是强调满足人生存和发展的需要。马克思指出:“人的需要即他们的本性。”坚持“以人为本”,从本质上说,就是要使一切发展真正成为满足主体需要的发展,即符合人的本性的发展,从根本上改善民生。其次,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的发展本性要求改善民生。“以人为本”的发展本性即以“人”作为发展主体、发展中心、发展动力、发展目的的发展。正如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再次,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要求改善民生。“以人为本”,从根本上说是一个价值观命题,它的价值受益者是“人”,要把人的需求作为评判的唯一标准。要把是否有利于民生的改善、国民福祉的提升作为衡量一切决策、一切工作正确与否的价值尺度。

三、民生价值取向是执政为民理念的集中体现 改善民生是最大的政治,是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本质的集中体现。首先,改善民生是执政的一项基本原则。改善民生作为一种社会思潮和价值观念,古已有之。“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天地之间,莫贵于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当代政府的“三个有利于”“三个代表”“和谐社会”等思想,都是关注民生,强调利民、裕民、养民、惠民。其次,改善民生是政府执政为民的基本责任。改善民生是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要求,也是政府执政为民的基本职责。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相应的社会风险也高速增长,如贫富分化差距加大,就业形势日益险峻,疾病医疗问题突出,劳动保护缺乏,社会保障滞后等,而隐藏在这些社会风险高速积累背后的实质是民生问题。因此,着力解决教育医疗、住房、就业等基本民生问题,切实维护弱势群体的利益,是政府执政的基本责任。再次,改善民生是树立政府良好形象的基本途径。政府的执政功能不仅仅局限于进行经济建设,政府的角色应该是由“划桨”到“掌舵”再到“服务”的不断升华的过程。始终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政府一切工作的最高标准。只有尽心竭力为群众解难事,诚心诚意为群众办实事,持不懈为群众做好事,才能真正树立政府的良好形象。

四、民生价值取向是解决社会矛盾的有效选择

目前,我国社会总体上是和谐的,同时也存在着影响和谐社会建设的不利因素,其中最大的因素就是民生问题。首先,利益型社会矛盾突出。在经济高速发展的背景下,民生问题不仅未能有效被解决,相反,由于“马太效应”,其矛盾更加突出,这与社会财富充分沟通、经济持续繁荣和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的大环境很不协调。其次,民生问题是个由来已久的问题,极其艰难和复杂。中国社会科学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李培林认为,现阶段我国已经出现了买房难、学费高、看病贵的新的三大民生问题,具体包括分配、决策机制、管理体制等深层次的问题,解决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是不能单靠市场解决的,要依靠政府有力的宏观调控,着力施行改善民生的战略来实现。再次,民生问题实际是与弱势群体问题联系在一起的,关系到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而公平应该具有普惠性,能让绝大多数人感受到的。政府通过努力使生产总值提高了、财政收入提高了、城市变漂亮了、“政绩”发展了等,假如老百姓不能充分享受到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的“政绩”,那这样的“政绩”也是华而不实、毫无意义的。

第三节 民生价值取向是政府绩效评估的核心理念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改善民生是对经济的一种积极促进。改善民生的意义在于,生投入本身就会带动经济的增长,教育医疗的改善,可以扩大居民的消费;而消费的增加


又会改善经济增长的结构和质量。发展经济和改善民生会有一个更加良好的互动。改善民生是促进经济增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国际金融危机持续蔓延、中国经济发展面临新挑战的情况下,如何进一步改善民生将更加引人注目。就如何解决就业、社会保障、教育、医疗改革、保障性住房、农民增收、灾后重建等重大民生问题上,温家宝总理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及的一项项详尽的、新的惠民政策和措施,凸现出一个个引人注目的民生亮点。十一届全国人大第三次会议把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进步作为2010年重点抓好的八项工作之一。政府的一个重要执政理念就是“以人为本”体现在绩效评估的价值理性上,就是要以民众为绩效评估的价值主体,以满足民众需要、实现民本的核心价值追寻。

首先,以改善民生为导向,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明确为谁创造绩效的立场,是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前提和基础。政绩观是领导干部对政绩所持的态度,包括为谁创造政绩、创造什么样的政绩、如何创造政绩等基本问题。改善民生是以人为本的具体体现,是当前我国最大的政治,这要求领导干部必须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为人民群众创造政绩”

其次,把地方政府绩效评估工作落实到改善民生上来。政府的职责主要是为社会和民众提供公共服务。因此,绩效评估工作必须坚持改善民生导向原则,让民众享受更好的政府服务和更多的改革发展成果。将地方政府“虚目标”变成“实内容”,把软指标变成硬指标,围绕政府中心工作,解决好就业、就医、社保、低保、教育、环保等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民生问题,体现改善民生的本质要求。

再次,把提高民众满意度作为地方政府绩效评估的根本使命。要把民众满意不满意、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答应不答应作为评估地方政府绩效好坏的根本标准,作为地方政府绩效评估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点,贯彻于评估工作的各个环节。

一、科学整合评估中的民生价值取向

政府绩效评估中的价值取向,是随着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不断发展而变化的。这种变化也对绩效评估的指标体系产生了一系列的影响。一是绩效评估价值取向自身的变化对绩效评估体系目标定位的影响;二是表现为绩效评估价值取向相互之间的影响,导致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在其结构与功能中的主、次地位的变化。如果以民生价值为导向的绩效评估体系建成了,那么这个评估指标体系将会在一定时期内保持其在结构和功能等方面的相对稳定性。由于绩效评估的价值取向支配着评估指标体系的建立和调整,必须科学地整合评估中的民生价值取向。一旦改善民生的价值取向被评估主体内化为自己的思想观念和行为准则,那么绩效评估的主体就会按照以民生为本的价值取向要求调整、变革与之不相适应的指标构成、重、评估的方式和方法等,以进行相应的配套整合。

“整合评估价值取向是要以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取向为轴心,以民众本位为根本,以有限政府取向为基础,以效益标准取向和系统评估取向为保证。”从政府绩效评估的价值理性方面来说,就是要以民众为政府绩效评估的价值主体,以满足民众需求,尊重民众评价标准;从工具理性方面来说,就是要以绩效评估活动的展开是否尊重民众权益,估的方式方法是否使民众满意,评估的终极目标能否以切实改善民生为标准来选择绩效评价工具。改善民生、以人为本应当是我国政府绩效评估中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整合重点,学的整合评估中的民生价值取向也就是指引和推动政府绩效评估以人为本的方向发展,把绩效评估的结果是否有利于改善民生,作为衡量政府绩效工作成败的根本标准。

以安徽省为例,该省在2009年底对省政府考核各市政府的绩效评估中适当调低了经济指标分值,在调整后的目标体系中有24项指标,“新增调整了10项指标,社会保障、教育卫生、人民生活等民生方面的指标共有13项,占全部指标的一半以上。从上述例子可以看出,科学发展观的引导下,有些地方政府绩效评估工作已经开始重视民生指标体系的构建,使政府绩效评估务政府的转变,为实现好、发展好、维护好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而加强自身能力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da4ac4d2cbd376eeaeaad1f34693daef5ef713ff.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