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村的社会分层结构及特征分析

2023-05-24 23:27:12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我国农村的社会分层结构及特征分析》,欢迎阅读!
分层,特征,农村,结构,我国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我国农村的社会分层结构及特征分析

作者:许勃潮

来源:《博览群书·教育2013年第05

新中国建立后,我国农村进行了社会主义三大改造,从根本上消灭了阶级存在的社会经济基础,建立起真正的无产阶级共和国。根据马克思、恩格斯以及列宁的理论,同一阶级内部存在着不同的层次,也就是我们说的阶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的阶层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表现出一些独特的地方值得我们 思考。 一、社会分层

社会分层的实质,是社会资源在社会中的不均等分配,即不同的社会群体或社会地位不平等的人占有那些在社会中有价值的事物,例如财富、收入、声望、教育机会等。对于中国农村社会的分层,一般认为,要以经济地位、经济利益关系作为划分的依据,具体来说使用职业即从业身份为标准,同时联系收入,比较容易操作。 二、当前农村的社会分层原因

1979年以后,中国的政治、经济和其他各方面的政策有了重大调整,整个社会分层结构也发生了重大变化。从群体分层结构看,较大的变化包括:农民的分化、工人群体的膨胀、个体私营工商层的出现、贫富群体之间差距的拉大。具体的说有以下两点:

首先,农村社会分化的基本前提是联产承包家庭经营体制的形成和发展。家庭经营体制不仅极大地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创造出更多的社会财富,为农村的分化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还使得家庭成为独立的生产单位,具有了初步的资金基础,使得很多的农业劳动者成为愿意离开农业生产的剩余劳动力。

其次,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提供了有力支撑。改革开放初期,工业化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大量的农民转为工人。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村剩余劳动力主要转向服务业等第三产业。尤其是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大量的农村人口迁移到城市居住,一部分成为城市居民,一部分成为农民工。 三、我国农村社会阶层的分类

按照从业身份联系收入的标准,可将我国农村社会分为四个社会阶层:上层、中上层、中下层和下层。

(一)上层:私营企业主、农村管理者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私营企业是生产资料私有、自主经营、以盈利为目标、雇佣8人以上的企业。私营企业主经济收入最高,是先富政策的受益者,这个群体有很强的商品经济意识和管理才能,社会地位较高,在农村社会中有很强的吸引力。农村管理者主要指乡村两级的农村基层干部,是农村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组织者和管理者。他们具有较高的教育程度,办事能力强,是农村的头面人物,拥有相对较多的社会资源,工资较高,同样具有较强的吸引力。 (二)中上层:个体工商户和智力劳动者

个体工商户多为农村中的农工巧匠,能吃苦,头脑灵活,工作自由,收入较高,有一定的吸引力。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个体工商户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因而相对饱和。智力劳动者收入尚可,受教育程度高,一般为教师、医生等服务村民的人,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受人尊重。

(三)中下层:雇工和农民工

雇工和农民工一般为文化程度相对较高的青壮年,虽然由于行业间的差异导致收入高于农业劳动者,但由于为他人打工的生活艰辛导致社会地位仍然较低。 (四)下层:纯农业劳动者

农业劳动者收入最低,缺乏必要的政治、经济、教育资源,成为农村社会的底层。纯农业劳动者多是出于无奈,或是父母家人需要照顾、或是没有信息渠道、没有本钱等等。 四、我国农村社会阶层结构特点

(一)我国农村的社会阶层呈现出一种金字塔式的结构。塔的顶部到底部依次是:拥有高收入的和各种资源的私营企业主和农村管理者、人员庞杂的农村智力劳动者和个体户、农民工和雇工、农业劳动者,他们分别占的百分比是9.7%26.9%25.3%34.9%

(二)我国农村的社会阶层分化严重并将继续扩大。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的社会分化日益加快,随着市场经济、城镇化以及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农业劳动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有的成为城市人口,有的从事工商业,有的从事服务业、有的从事农业、有的破产,社会的贫富差距日益拉大,行业间的差距扩大明显,造成农村社会的阶层分化严重并继续分化。

(三)我国农村的社会阶层流动尤其是上行流动在底层间日益频繁。随着制度的改革不断深入,农民这个身份的限制越来越少,教育的普及更是给了人们越来越多的向上层社会流动的机会。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四)农民阶层意识日益明显,底层认可度越来越高。由于行业间、部门间、城乡间的收入差距日渐拉大,越来越多的人认为自己属于社会底层。他们会觉得收入相对减少,生活压力加大幸福感降低。

五、引导农村社会分层的积极措施

社会分层的理想结构是两头小中间大的橄榄型结构,高收入和低收入人群较小,中间阶层人群较大,这样的结构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发展与社会和谐。为建立合理的社会分层结构应采取以下措施:

(一)尽快出台收入改革方案,提高二次分配中低收入者的收入、调节高收入者的收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例,建立合理的社会分层结构。

(二)想方设法提高农民收入,如提高粮食收购价格、农副产品价格等,缩小城乡之间、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使农村获得总体较大发展,为农民摆脱社会底层观念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

(三)增加教育、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提高农民素质、改善农村投资环境,为更多农民获得发展,向中层社会流动提供更多机会。 参考文献:

[1]《中国统计摘要(2000)》,33页,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1.

[2]陆学艺主编:《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180.

[3]刘豪兴主编:《农村社会学》,第七章,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作者简介:许勃潮(1987-),男,河北省,贵州大学法学2011级研究生,研究方向:社会性别与区域发展。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dae8ebdf336c1eb91b375d3d.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