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读书报告

2022-12-18 06:21:17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读书报告》,欢迎阅读!
宗教,形式,基本,报告,读书

《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读书报告

《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读书报告

19世纪是宗教研究的兴盛时代,尤其是人类学家对原始宗教做了大量的研究,并提出了许多关于宗教起源的理论.这些理论虽然各自不同,但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即都是从个体意识的角度来解释宗教的起源的。涂尔干系统地批判了这些理论,于1912年出版了《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这一不朽名著。我读的是由商务印书馆社20114月出版,渠东、汲喆翻译的版本。法国著名社会学家雷蒙·阿隆说:“这一本书无疑是最重要、最深刻、最具有独创性的著作。同时,在我看来也是作者的灵感表达得最清楚的一本书.

全书共分成五个部分,分别是导言、第一卷先导问题、第二卷基本信仰、第三卷主要仪式态度和结论.这本书的写作思路可以用“先破后立”来形容,首先是对所研究的对象下定义,然后批驳前人的有关解释,接着系统地描述和分析研究对象的起源、性质和功能。

在导言部分,涂尔干指出社会学的主旨并不仅仅在于了解和重建业已消逝的各种文明形式,相反,它所要解释的是能够对我们的观念和行为产生影响的现实的存在,即人.更确切地说,就是今天的人,因为这才是我们最想了解的东西。并且,涂尔干明确地交代了本书的宗旨,就是要研究实际上已经为人所知的最原始和最简单的宗教,分析这种宗教,并尝试作出解释。其次探讨思想和范畴的基本概念的起源,对知识理论进行重新阐释。所谓已知的最原始的宗教,必须满足两个条件:首先,应该能在组织得最简单的社会中找到它;其次,不必借用先前宗教的任何要素便有可能对它作出解释。《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一书中,作者选择了图腾制度,就是因为它比他所批判的万物有灵论和自然崇拜更基本、更原始,后两种宗教现象不过是图腾崇拜的衍生物。

第一卷共有四章,共分为宗教现象和宗教的定义、基本宗教的主导概念和作为基本宗教的图腾制度.这一卷主要明确了宗教的定义,接着批判了泛灵论与自然崇拜,并用详细的笔墨追述了图腾制度研究的简史.在第一章的结尾,作者对宗教进行了以下定义:宗教是一种与既与众不同,又不可冒犯的神圣事物有关的信仰与仪轨所组成的统一体系,这些信仰与仪轨将所有信奉它们的人结合在一个被称之为“教会”的道德共同体之内。在界定宗教概念时,涂尔干主张首先摆脱所有成见,摒弃那种视宗教为对“超自然力”或神灵的信仰的错误观点。他指出,对自然和神灵的崇拜只是宗教的表现形式,宗教的根本特点和真正本质在于它将世界区分为神圣事物和世俗事物,其中神圣事物被赋予禁忌性和权威性,又是人们爱和理想的寄托;世俗事物则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情感联系在一起,相对于神圣事物,它是卑下的、现实的和个人的。

第二卷基本信仰分为九章,浓墨重彩地阐述了图腾信仰和图腾信仰的起源以及灵魂、精灵和神的观念。涂尔干研究宗教的原始材料来自澳洲氏族社会的民族志。与以前的宗教学者不同,他注意到氏族与图腾崇拜之间的关系,并从这个角度出发解析宗教,这是他研究中的鲜明特色。涂尔干认为,某种特定事物成为氏族的图腾并非出于该事物本身,换句说,也非出于该事物在人们心中引发的感觉,因为许多图腾事物本身是卑微的,不足以引起强烈的宗教激情.此,他认为图腾只是一种符号,只是另外某种无形东西的有形表达.这种无形东西是什么呢?那就是氏族本身.社会(氏族)对于个人而言是外在的,具有强制的力量。这种力量其实并不源自物质,而是因为其成为人们尊崇的对象而具有的道德权力.

第三卷则探讨了三种主要的仪式态度——消极膜拜、积极膜拜和禳解仪式。在对仪式的讨论中,涂尔干把它们划分为消极的和积极的两大类。消极仪式表现为各种禁忌,其功能主要是为了保证神圣和凡俗事物之间的区别,它从反面促进了宗教活动,本身并不直接表现出积极的作用.积极仪式则是人类正面建立的、有利于和宗教力沟通的仪式,主要有祭祀、模仿仪式和表现仪式.作者分析了大量的仪式个案,指出了宗教力如何在宗教生活中发挥作用。在涂尔干看来,社会功能是指一个社会现象或社会事实在维系和巩固集体意识和社会凝聚力方面所发挥的作用。在这里,社会现象的功能主要是就其社会意义而言的,不是针对社会成员个人的.这些功能所提供的不是人类生理的或物质的需要,而是集体生活的需要。对涂尔干来说,集体生活和集体意识对人类的价值,并不在于它是否可以为人类的生理机能提供享乐,而在于它能为人类提供思想道德文化体系,迫使其压抑动物本性,摆脱生物需要的决定论而成为社会的一员。例


《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读书报告

如,对于消极膜拜的功能,涂尔干就作了透彻的分析,他认为,消极膜拜是防止两个领域不恰当地混同的禁忌体系。消极膜拜的功能在于通过诸如禁食、守夜、静修、缄默等消极的方式使个人摆脱世俗世界的活动,逐步接近神圣世界,从而抛弃那些贬低其本性的卑贱琐碎的事物,以得到神圣化。消极膜拜起到的不仅是阻止行动的作用,它对于培养个体的宗教性和道德性也具有积极作用,像积极仪式一样可以提升人们宗教的品质。这也是它存在的根据。

在结论部分,作者对之前的内容进行了总结,对导言以及正文中的问题进一步思考,主要分成宗教依据的经验、宗教的永恒要素、社会成为逻辑思维的根源、范畴表达社会事物等,作者对每一部分进行深入分析,并深层次地探讨了更多的内容.

在这本书中,我发现作者使用了很多人类学的作品中的例子,所有的理论都是基于这些文献,论证得有理有据,很有说服力。

我最感兴趣的部分是作者对图腾的描写.在本书中,作者用了大量的篇幅来介绍图腾,主要包括图腾制度、图腾的信仰及信仰的起源,在各种仪式也经常提到图腾。虽然本科时期在课堂上老师也曾多次提及图腾,文学作品、影视剧中也曾见过不少,但通过这本书,我对图腾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原来图腾还有个人图腾和集体图腾之分。在我看来,个体图腾起到了类似于保护神的作用,它是个体独有的;集体图腾类似于一种划分标准,能够使一群共有同一图腾的人拥有归属感。平时我们所接触到的图腾都是集体图腾,是共有这一图腾的人群的集体信仰,无论这一图腾是起源于祖先、鬼神还是自然,他们都对这一图腾有崇拜、敬畏之心,他们会遵守一定的秩序,会约束自己的行为,有共同的行为准则和价值标准,也因为此,信仰同一图腾的人聚集而成部落,逐渐形成一个小的社会。

关于宗教与社会的关系,书中明确地说到:“宗教明显是社会性的。“涂尔干认为宗教和社会之间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一方面宗教的经验和神圣的观念是集体生活的产物,另一方面,宗教的信仰和仪式强化集体生活所依赖的社会联系。最初选择读这本书也是因为在我的家乡——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有着浓厚的宗教信仰氛围,虽然我本人并没有宗教信仰但它与我的日常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从这本书中,我看到了宗教的兴起和人类社会的形成,与自己的生活经历相结合,我重新认识了宗教的重要性,宗教团体确实存在的内部的团结和对外的排斥。例如在公园的游览车上,如果车上有维吾尔族人,那么就不会有汉族人再上车;但是,在我所支教的地区聚居的另外一个有同样信仰的少数民族哈萨克族就相对与汉族人更加亲近。这样因宗教信仰而产生的各类问题和现象还很有多,我就不一一列举。因此,在有不同宗教信仰的人群混居的地区,社会稳定着实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

读完这本书我收获很大,但虽然这本书受到了很多人的推崇,也仍有一些批评的声音。人类学家埃文斯·普里查德指责涂尔干在书中犯如下过失:“选材不精,澳大利亚土著社会远非最为简单原始;以偏概全, 氏族社会并不都有图腾信仰; 掩盖事实,对不利于其理论的资料视而不见; 五十步笑一百步, 其“社会有灵论”与泰勒的“万物有灵论”同样虚幻等.其他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 第一,夸大了宗教的作用。涂尔干认为,一切文化,无论是道德观念和逻辑概念, 还是科学和技术,都起源于宗教,它不仅制约着人类的精神活动,而且制约着全部人类生活。“几乎所有重大的社会制度都起源于宗教。如果说宗教产生了社会所有最本质的方面,即是因为社会的观念正是宗教的灵魂"。尽管他如此强调宗教的作用是为了显示超越于个人之上的社会集体力量的重要性, 但过分夸大宗教的作用,则有历史唯心论的嫌疑;第二,过于强调宗教的社会性.他在强调宗教的社会性的时候却否定了宗教中的神,而把社会当作神,甚至将宗教和社会等同起来,模糊了宗教神圣性和社会神圣性的差别,把所有具有神圣性的东西都视为宗教;第三,材料使用上的缺憾。他的材料多取自1920世纪之交英国学者在澳大利亚的实地考察报告, 还借助于美国学者对北美印第安人和爱斯基摩人的考察资料.他本人并没有到过澳洲做过真正的人类学调查和研究, 全凭二手资料进行研究,因此书中存在大量的逻辑缺陷和牵强附会的推论, 以及仅凭常识或个人臆断而做出的让人难以信服的猜测;第四,过分强调宗教对社会团结的正功能,忽视了宗教所带来的社会冲突。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db3789166094dd88d0d233d4b14e852459fb39b0.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