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制度优势,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

2022-05-03 19:20:17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发挥制度优势,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欢迎阅读!
治理,现代化,发挥,推进,优势

发挥制度优势,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

四十年改革开放实现了我国社会现代化的历史性跨越,但也承受着快速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双重压力,以及消费社会、信息化、全球化乃至逆全球化的巨大冲击与挑战,社会治理的艰巨性也因此越来越凸显。党的十九大立足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明确了新时代社会治理的目标要求:到2035年,我国现代社会治理格局基本形成,社会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到本世纪中叶,我国社会文明将全面提升,人民将享有更加幸福安康的生活。怎样走好新时代社会治理之路?下面主要从新时代社会治理的内涵、面临的问题和路径取向三个方面来谈谈陋见。

一、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 三是新时代社会治理的重心在城乡基层社区。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加强社会治理体系建设,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也就是说,新时代社会治理体制新时代社会治理的新内涵,从理论层面看,新时代社会治理的新内涵主要体现在:一是以人民为中心是新时代社会治理的根本逻辑,也是健全完善新时代社会治理体制机制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二是以民生为价值取向推进社会治理体制改革创新,是解决我们过去想解决但未解决或没解决好的突出社会问题的有效途径。党机制的改革创新要有整体性的思维观,要更加注重城乡社会治理体系的内在联系。

二、新时代社会治理面临的问题

问题一:家底不清,问题不明,实际上是没有解决好治什么的问题。社会治理从本质上讲就是要解决社会生活和公共事务中存在的问题或者说把不顺畅的社会关系理顺,首先表现在社会治理过程中没有全面掌握服务对象的需求状况,其次表现在对服务对象的需求中矛盾主次关系不明,其三表现在没有把问题类型弄清楚,没有把问题程度、问题原因等搞清楚,找不对问题症结,不能对症下药。比如,在农村公共服务供给中,一些基层政府不清楚服务对象究竟需要什么、需要的程度怎样,只是按照自己的所谓的计划来配备,结果不仅造成公共资源配置不合理,还可能引起新的矛盾,增加新的社会风险。

问题二:治理结构不合理,协作困难,实际上是没有解决好谁来治的问题。社会是多元主体生活共同体,社会治理是一项需要多元主体共同协作完成的复杂的系统的工程。要完成这样一项复杂的系统的工程需要一种分工有序的合理的治理结构。但是,当前,基层社会治理场域中,治理主体分工不明确,结构不合理、协作困难的现象仍然比较严重。 三、完善体制机制,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

(一)摸清家底,合理规划,解决好治什么的问题。由于各地经济、社会、文化、历史和生态等因素均存在不同的特征,因此,需要解决的问题必然千差万别,摸清家底是解决好什么的基础条件,清晰本地社会关系的发展情况,理解各主体的利益诉求,把准自身社会治理问题的脉,找到社会治理的短板,精准施策,精准发力,理顺社会关系,解决社会问题,探索出一条适合自身特点的治理之路。那么,怎样才能摸清家底呢?基本路径可以是望闻问,即,察言观色,从群众的喜怒哀乐中看出问题、看出需求;倾听心声,闻悦耳之言,闻逆耳忠言,闻弦外之音;找寻诉求真意,真正了解群众疾苦,关心群众痛痒;问需于民,问政于民,问计于民;切中要害,找准社会治理中的难点和突破点。其次,需要合理规划。社会治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的社会工程,需要进行精心设计、科学规划。如何规划才能称得上是合理的呢?我想,应该把顶天立地,继往开来作为其基本要求,即,规划既要具有科学性、前瞻性、战略性;又要立足自身实际,切忌好高骛远;同时还要汲取古今中外社会治理精华,存真取精;以及遵循社会治理规律,使规划具有可持续性。

(二)优化治理结构,实现多元治理主体的融合共治,解决好谁来治的问题。从理论上看,社会良序的养成,取决于社会治理结构的优化。完整的社会治理结构,是合理优选的层级集


合,一个优化的社会治理结构就是寻求各层级在优化水平中的交集最大化。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 这给各地社会治理指明了方向。 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在社会治理过程中,一定要坚持党的领导这个核心。在这个前提条件下,推动社会治理结构层级的无缝衔接,实现多元主体的融合共治。其次,要实现多元主体的融合共治,还要强化治理主体的责任意识、提升治理主体的治理能力。一方面,治理主体既要提升治理的实践能力,也要提升其治理理论水平;另一方面治理主体要定准自己的角色,切实履行自身职责,切实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

(三)治理方式科学化,治理过程民主化,解决好怎么治的问题。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其中就包含着要解决好社会治理方式不科学、治理过程不民主的问题。那么,怎样才能做到治理方式科学化、治理过程民主化呢?其一要推行精细精准化治理,实现简约高效。习总书记指出,治理与管理一字之差,体现的是系统治理、依法治理、源头治理、综合施策。这就需要建立健全多元主体良性互动的衔接性保障机制,就要全面加强党建对社会治理转型的引领与战略统筹功能。党建是保障政府治理与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的一种最重要的组织机制,也是确保基层公共部门逐步向社会赋权的同时能够有效实施秩序把关作用的重要组织机制。其二,加强基层社会公共性建设,夯实善治社会基础。公共性建设指涉的是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协商合作的民主过程,体现为治理主体本着互惠互利的原则而相互作用、相互促进。它需要党组织来引领方向,需要各级党组织探索通过党建来有效引领多元主体的塑造社会公共性的实现方式与制度保障。需要进一步探索服务型政府建设的保障机制,推进一系列与公共服务型政府运行相配套的政绩评估与激励模式、服务型政府的财力保障机制、公众导向的意见表达机制等领域的机制创新。塑造基层社会公共性不能屏蔽社会组织和广大居民群众的声音,不能排斥社会组织和居民群众的力量,要充分发挥民主,广泛听取基层群众的意见建议,凝聚基层社会组织和群众的智慧,达成广泛的共识,夯实善治社会基础。其三,动员社会广泛参与,激发社会内生力。激发社会活力需要系统性的制度安排,首先要推进党建引领和吸纳多元主体参与社会治理。在推动协同治理方面,西方国家更多依靠市场机制和信息化技术,而中国的优势在于党的制度整合力。其次,充分运用信息化技术,将互联网+”作为链接社会组织和公众参与社会治理的新平台,如网格化治理。再次,大力发展社会组织。比如,一些地方的村居把有威望的老干部、老党员、老模范等乡贤组织起来成立了像老年协会、乡贤理事会等组织,自愿为群众排忧解难,维护社会治安和生态环境。还有就是一些地方的邻里互助合作组织,他们互帮互助,遇到紧急、重要、疑难之事,大家齐心协力攻坚克难。三是人在外地但热心家乡社区公益事业的创业者、成功人士,通过捐钱、捐物和出谋划策支持家乡建设。比如长丰义井乡红桥村的企业家协会。四是一些公益性社会组织志愿者。最后,完善三社联动机制。 建立健全以社区为平台,以社会组织为支撑,以社工为主体的合作机制。构建多元治理主体之间的横向协调机制纵向协作机制相贯通的联动机制,加强多元主体之间的信息沟通、工作配合及政策衔接。以此来提高其贴近公众需求、提供公共服务、表达社会利益诉求的主动性,推动形成三社联动发展的新格局。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db7206de996648d7c1c708a1284ac850ac02040d.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