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牧的诗特色

2022-11-15 07:12:14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杜牧的诗特色》,欢迎阅读!
杜牧,特色



杜牧诗的特色概言

杜牧的诗歌,他的散文辞赋也写得好。他无愧为中晚唐时期一位大文学家。

文学上,他主张文章应“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辞彩章句为兵卫。《答庄充书》他把作品的思想内容放到首位,指出形式必须从属于内容,这一见解,无疑是进步的。他在自己的创作中,贯彻了这个主张。他为事而作,不追求辞彩,不无病呻吟。这是杜牧诗文的普遍性特色。

杜牧素有壮志,怀抱匡时济世、恢复盛唐的政治理想。然而仕途不顺,最终只做到中书舍人。写过一些感慨人生的篇章,如“草色人情相与闲,是非名利有无间”《洛阳长句》“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揷满头归。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九日齐山登高》这些,作为诗人对人生探索之后的感叹,能代表封建社会一般知识分子的心理状态,曾引起失意士大夫的普遍共鸣。

杜牧处于安史之乱后,唐朝国势衰弱,政治腐败,内忧外患,民不聊生。杜牧诗中有许多伤时感世之作,特点是忧国忧民,一往情深。如《河湟》《早雁》。他的讽谕篇章,莫不恺切痛陈,入木三分。《阿房宫赋》之作,就是对于唐敬宗大修宫殿、劳民伤财的讽刺和谴责。他所说“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也是对唐王朝的警告。

杜牧的咏史诗很有名,特色也是托古讽今,向当权者提出忠告。脍炙人口的《过华清宫三绝句》,写的是唐玄宗,针对的是唐敬宗和唐文宗。而《赤壁》的“折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三乔”,语面对赤壁之战怀古,实则预感到唐朝将亡,发出慨叹。诗中含一哲理:兴盛与衰亡,有着历史的必然,但是谁成谁败,何时成何时败,也有偶然性。

杜牧的祖父杜佑曾任三朝宰相。杜牧出身豪门,难免放达自任,不拘小节。杜牧诗中有些是描写妇女的,但并非色情无聊之作。往往蕴藏真实情感,勾画生动形象,因而具有艺术价值。

杜牧的写景诗成就甚高。特色是:不仅仅绘出一幅幅色彩明丽的图画,而且善于通过描写,表达自己的豪爽情思。如《江南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中。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通过对南朝遗迹的凭吊,讽其广建寺院之妄。而杜牧时的君王也崇佛而不顾民生之疾苦,杜牧诗,剌之也。《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诗中寓意人到老年亦仍有可作为,格调积极向上。 综概说来,杜牧实现了自己的文学理论,不以辞彩取胜,不以怪峭取胜,而是用清丽的笔触描绘各种动人的景色事物,抒发豪迈健康的感情,造成一种风流高雅而又绰约含蓄的意境。他自己说过:“某苦心为诗,本求高绝。”与同时代的诗人比较,杜牧的诗称得上神韵独高。杜牧在晚唐的诗坛曾独树一帜,至今仍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盛唐大诗人,号称“诗圣”杜甫和李白齐名,世称“李杜”他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他热爱生活,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他嫉恶如仇,对朝廷的腐败、社会生活中的黑暗现象都给予批评和揭露。他同情人民,甚至幻想着为解救人民的苦难甘愿做自我牺牲。杜甫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的主要创作在安史之乱爆发,唐代社会由盛而衰的转折点以后。 杜甫的青少年时期虽也受到盛唐文化的熏陶,有着建功立业的非凡抱负,但是他的长安十年,正是安史之乱的前夕。与其说他曾经看到开元盛世的繁荣景象,不如说他更多地认识到衰败到来的危机四伏。而且,接着,他便被卷入战火之中,面对满目疮痍,而流徒奔波。由于生活的困顿与乱离的经历,他看到了人民的苦难,并且对他们表示了深深的同情。杜甫






也写了不少暴露黑暗政治的诗,但他写国家灾难和人民疾苦的诗,占有着更大的比重。他写战乱带来的大破坏,是:“万国尽征戍,烟火被岗峦。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他写人民在战乱中的苦难,是:“兵革既未息,儿童尽东征”“乱世诛求急,黎民糠籺窄。饱食复何心,荒哉膏粱客。富家厨肉臭,战地骸骨白”“哀哀寡妇诛求尽,恸哭秋原何处村”“石间采蕨女,鬻市输官曹。丈夫死百役,暮返空村号。闻见事略同,刻剥及锥刀。”他写了有名的《三吏》《三别》,对战乱中人民的悲惨生活,作了形象生动、具体真实的极其深刻的刻画。在描写人民苦难的同时,他还真诚地在诗中表达了对人民的深切同情。他希望有人能够叩君门以减征赋,能够息兵以休养生息。例如,乾元二年,杜甫从秦州去同谷途中,路过凤凰台,写下了《凤凰台》诗,幻想着以自己的心血去哺养受饥的雏凤,让它长大后自天衔瑞图,降祥瑞于国家,“再光中兴业,一洗苍生忧。”当时,杜甫正在饥寒途中,没有能力去解救人民疾苦,一片心愿,只有借助幻想的形式表现出来。

从李白与杜甫诗歌题材的比较中,可以看到明显的差别。杜甫也写祖国的壮丽河山,抒发个人的失意的不平,也暴露与抨击黑暗政治,而他反映当时现实最为动人的,则是那些描写贫富悬殊、战乱灾难、生民疾苦的诗篇。那些诗反映的社会生活的广阔画面,可以称得上是前无古人。他之被称为“诗史”,不为无因 二、杜诗的风格特色是沉郁顿挫

“沉郁”和“顿挫”,本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沉郁与作品的内容主题有关;顿挫与作品的谋篇、结构、遣词造句等表达方法有关,而两者之间又是统一的。纵观杜甫的作品:思想内容博大精深、韵味深远;感情境界凝重深沉、忧郁悲壮;表达方式百转千回、反复咏叹。沉郁顿挫首先表现为深沉忧思的感情基调。在这深沉忧思里,蕴含着一份优念国家命运、民疾苦的深厚感情,所以显得阔大深远。杜甫表达感情的方法是波浪起伏、反复咏叹、百转千回。往往感情要爆发了,却又折回去,在心中回流,象有一座感情的闸门阻拦住,让感情在受阻之后再缓慢流出,因此那感情的抒发,也就显得更加深沉。 第一、 丰富坎坷的人生阅历是杜诗“沉郁顿挫”风格的形成原因

杜甫一生仕途坎坷,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疾病缠身,穷愁潦倒,奔波衣食,但仍意志弥坚,矢志不渝,这些磨砺了杜甫,也玉成了杜甫。因此,诗人丰富的生活和救国救民的崇高而强烈的愿望,是形成杜诗“沉郁顿挫”风格的原因之一。

第二:“万方多难”的时代特征是形成杜诗“沉郁顿挫”风格的又一主要原因。

杜甫的一生,正值唐帝国由盛而衰的急剧转变的时代,既经历了繁荣昌盛的“开元全盛日”,也经历了“流血川原丹”《垂老别》的安史之乱,并看到安史乱后唐王朝一蹶不振、江河日下的败落景象。可以说,杜诗“沉郁顿挫”风格的形成和他所处的那个“万方多难”的时代息息相关。紧扣时代脉搏,同情民生疾苦,关心国家兴衰是杜诗永恒的旋律。 杜甫的一生始终关注人民:“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对人民的苦难,也有深刻的感受:“靡靡踰阡陌,人烟眇萧瑟,所遇多被伤,呻吟更流血”《北征》;希望人民生活得到改善:“谁能叩君门,下令减征赋”《宿花石戍》;对待被逼上反路的叛贼:“不可行俭德,盗贼本王臣”《有感》“指挥过无礼,未觉村野丑”《遭田父泥饮》,一千二百年以前,一个曾侍候过皇帝的人,对待人民的态度竟能如此平等。在多年饥寒交迫生活的体验中,人加深了对人民的同情,一想到人民的痛苦,诗人便忘怀了自己,甚至不昔牺牲自己的生命。在“幼子饥已卒”的情况下,他却“默思失业徒,因念远戍卒”;当茅屋为秋风所破时,他却发出了这样的宏愿:“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始终敢于直面现实,讽谕时事,对统治阶级祸国殃民的种种罪行痛加诛伐。如《兵车行》谴责最高统治者热衷于开边扩土,致使人民流血破产;《丽人行》以华美的词藻描摹杨氏姐妹的豪华衣食和骄傲神态,看似赞赏,实乃讽刺。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ddd98a6a356baf1ffc4ffe4733687e21af45ff36.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