阶级分析方法在当今中国社会的时代价值

2022-04-01 14:28:27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阶级分析方法在当今中国社会的时代价值》,欢迎阅读!
中国,阶级,当今,价值,方法

阶级分析方法在当今中国社会的时代价值

摘要:针对近年来正在成为一种社会学呼声的重返阶级分析主张,本文从阶级分析的历史演变和内涵出发,结合改革以来中国社会形势的变迁,回答了阶级分析方法在当前中国社会仍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的问题。 关键词:阶级分析;社会不平等;时代价值

1.前言

提到阶级一词,大家首先想到的是马克思,尽管在他之前,资产阶级历史编纂学家就已经叙述过阶级斗争的历史发展,资产阶级的经济学家也已经对各个阶级作过经济上的分析,在他之后,社会科学中还流行着别的形形色色的阶级概念。

2.马克思关于阶级斗争的研究

阶级分析传统关于阶级斗争的研究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实际的,几乎是经验性的”①,即关于阶级斗争,特别是关于资本主义社会中阶级斗争的经验分析,二是以阶级概念为中心的历史哲学,即以阶级斗争原理为基础而进行的革命鼓动。相对而言,第一个方面侧重于解释世界,更符合社会学者的兴趣,第二个方面侧重于改造世界,更符合革命者的兴趣。马克思认为这两个方面是能够统一,并且应该统一的。

马克思把自己对阶级分析的贡献归纳为三个方面:1)阶级的存在仅仅同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2)阶级斗争必然导致无产阶级专政;(3这个专政本身不过是达到消灭一切阶级和达到无阶级社会的过渡”④。在这个三方面中,第一个方面主要是解释世界社会学分析,着重阐述资产阶级是如何通过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压榨无产阶级,并给自己造就掘墓人的;后两个方面基本上是改造世界的革命哲学,着眼于勾画无产阶级革命和共产主义社会的蓝图。这三个方面也对应着阶级分析的两大研究主题:第一个方面对应着关于统治阶级剥削的研究;第二、三个方面对应着关于被统治阶级反抗的研究。 3.列宁关于阶级斗争的研究

在马克思之后,对阶级分析做出最大贡献的是列宁。与马克思一样,列宁既是社会学家又是革命家,他的学说也是围绕阶级分析的两大主题——剥削和反抗进行的,也兼有社会学分析和革命鼓动两种品格。在揭露统治阶级的剥削方面,他不但把马克思的资本理论推广到对垄断资本主义阶级的分析上,而且对马克思传统的国家学说首次做了明确和系统的阐释;在鼓动革命方面,他不仅阐述了无产阶级革命可以首先在少数甚至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取得胜利的理论,而且系统阐述了无产阶级革命的组织和策略,特别是关于组建无产阶级政党的论述影响深远。

3.1 列宁之后的阶级分析研究

列宁是阶级分析传统中最后一位把社会学家和革命家两种角色结合得如此紧密的学者。他之后的阶级分析论者要么革命家的色彩很浓,社会学家的色彩很淡,要么反之。那些主要扮演革命家角色的阶级论者对阶级理论本身没有太多贡献,他们的主要工作是把马克思和列宁已经阐述的原理应用到革命实践中去,理论阐述的重心是第二个主题,即被压迫阶级应当如何反抗。列宁之后的革命家中社会学上具有世界性影响的也许只有葛兰西。他在反思以往无产阶级革命重视


运动战而忽视阵地战的失误时提出的文化霸权”⑤概念,后来经过法兰克福学派的阐发成为社会学分析的一个重要概念。 4.社会学家关于阶级斗争的讨论

在革命家之外,还有一些阶级论者是社会学家。这些人的主要工作是在书斋里对阶级斗争进行社会学分析,而不是建构革命学说;革命对他们而言主要是一种精神,而不是一种实践。在这方面,最有影响的人物是哈贝马斯和赖特。哈贝马斯一方面承认韦伯关于资本主义的经验分析是雄辩的,但又难以认同他对人类前景的悲观论断,另一方面推崇马克思关于人类自我解放的乐观精神,但又认为他的一些论述确已不合时宜。因此,他的全部工作就是在保持人类解放主题的前提下,吸收韦伯的研究成果,对资本主义的运作逻辑进行重新分析,最终形成交往行为理论完全是社会学分析,而不是革命学说。哈贝马斯的社会学具有浓厚的思辨色彩,赖特则不同。他的阶级分析虽然也走社会学路线,但更倾向于经验社会学。其工作的核心内容是论证在发达资本主义条件下,资产阶级的剥夺和压迫仍然存在,一个规模庞大的中间阶级的存在并不能改变这一事实。他发展出一整套操作化的概念和命题,并用经验社会学的方法进行验证。赖特的工作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以往阶级分析一味做定性分析和宏大论述的面貌,使之更接近主流的经验社会学范式。相应地,其理论的革命色彩比哈贝马斯更淡,几乎没有任何革命宣传。 5.结语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社会不平等的本质是阶级斗争这一冲突论假设一直贯穿着阶级分析传统。阶级分析一直围绕阶级对抗的两大主题:统治阶级的压迫和被统治阶级的反抗,阶级分析学说也因此而兼有社会学和革命哲学两种品格。在马克思和列宁那里,作为社会学与作为革命学说的阶级分析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而在列宁之后,两者渐行渐远。在一些国家和地区,作为革命学说的阶级分析逐渐成为定于一尊的、不可辩论的意识形态;而作为社会学的阶级分析越来越接近主流的经验社会学范式,可以操作化、可以测量、可以验证。在价值立场上,阶级分析学说总的来说是激进的,不过程度有所不同:作为革命家的阶级论者会明确宣扬自己的革命立场,特别是暴力革命立场,而作为社会学家的阶级论者一般只是对资本主义持批判态度,并没有发动革命的企图。在方法论方面,除赖特外,阶级分析范式主要是定性分析甚至哲学思辨,很少采用定量分析方法。 参考文献

[1]马克思,1995a,《哲学的贫困》,《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2]马克思,1995b,《马克思致约·魏德迈》,《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3]马克思、恩格斯,1995,《共产党宣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作者简介:刘俊华(1990.01-),女,山东省潍坊人,烟台市芝罘区,鲁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e0373f994a2fb4daa58da0116c175f0e7dd11976.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