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老子“上善若水”处世思想

2022-06-30 11:03:27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浅析老子“上善若水”处世思想》,欢迎阅读!
浅析,处世,老子,思想

《浅析老子“上善若水”的处世思想》

姓名:粟桂莉

摘要“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尽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这即是老子对“水”之德性的描述,也是对人生命存在的追求。在老子看来,“善”的最高境界就是“水”,水代表着最高的善,他认为水的本质最接近于道。

关键词:上善若水 老子 处世思想 正文:

老子是我国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他的思想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深远。老子的哲学体系的核心是“道”,他以异于常人的眼光探究了人处世哲学方法。老子认识到事物发展的极限,食物是相互依存、此消彼长的,因此他主张提前预测设计,避免事物向相反的方向发展,由此提出了“不争”“贵柔”“安于卑下”的原则,他提出“上善若水”的思想,主张向水的品格学习。而在这里我们主要讨论的就是属于老子思想哲学范畴极为重要内容之一的处世哲学“上善若水”的思想。

一、水的本质最接近于道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尽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这即是老子对“水”之德性的描述,也是对人生命存在的追求。在老子看来,“善”的最高境界就是“水”,水代表着最高的善,他认为水的本质最接近于道。最高的善就像水一样善于滋润万物,为万物提供养分,以他宽大的胸怀包容万事万物。这就具有很高的德行。“居善地者,可止则止。心善渊者,中当湛静。与善仁者,称物平施。言善信者,声不妄发。正善治者,德惟无私。事善能者,无所不通。动善时者,可行则行。”在这里,人的生命之存在在水性中得到了最好的体现。

1“水”之“容”

“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水能趋向并安身于低洼、低下、卑微之处,在万事万物都奋力往上的时候,只有水能趋自己所向,为自己所为,以自己谦卑的身姿容纳无数的细流,这是水的特点,也是老子所赞赏的水的品德。老子说“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撇则新,少则得,多则惑。“受得住委屈,才能保全;经得起弯曲,才能伸直。洼下去,反而盈满,凋撇了,反而能新生。”也正是因为水具有这样的品德,所以才会有“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所以江海才能成为一切小河流向往的大家庭,这也正显示了水那博大的胸怀。

2“水”之“柔弱的刚强”

老子认为“道”的变化、功用有一定的规律:“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事物的发展都有一定的极限,在发展到一定的程度后就会向相反的方向发展。“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不胜,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而“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天下之至柔,驰于天下之至坚。“柔”是老子处世哲学的一个重要的特征,而水集“柔”于一身,突出体现了老子“贵柔”的思想。水“柔弱的刚强”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水从来都是以柔对强,当遇到高山、大石、它总是谦卑的从边上绕道而行,它的谦卑让它流的更长更远,但是水



1


不管是流向低处还是蜿蜒曲折,都一定能够按照自己选择的路径去走。为了自己的目标,它总是以一种柔弱的方式达到自己宏伟的目标。二是,水势盛大,好像永远没有穷竭之时,任何利器都斩不断他,就如诗中所写的“抽刀断水水更流”它不惧艰难,水滴穿石,飞流直下三千尺,毫无惧色。这是水的魄力和威力。水时常是柔弱的,但是它也会根据自己所走的路的方向的不同而变得波涛汹涌、澜壮阔起来,柔弱的水一下子又充满了力量。

老子看到柔弱之水可以冲决坚强之石,弱可以制强,柔可以克刚,新生的、弱小的事物可以战胜腐朽的强大的事物。老子从柔弱胜刚强出发,辩证的提出了与人相处要“不敢为天下先”。天底下最柔弱的东西可以战胜最刚强的东西,它就像无形的道,可以在没有间隙的东西中穿梭。道的运行是循环往复的。大家都知道,现代社会提倡“敢为人先”“不为人后”的道理,勇于开拓、勇于进取、不甘落后,老子的思想似乎看起来与这些有点背道而驰,。但是辩证的看,老子“不敢为天下先”在某些方面也显示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能够帮助我们在现代的生活中获得更轻松。

3“水”之“善”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为而不争。水是万物之本,生命之源,世间万事万物,无水便不能生长。但是它从不张扬,它总是随方就方、随圆就圆,不管是把它放到哪里,它都能很好地融入其中,就像对自然界有很大的亲和力,不管在哪,都能成为大家必不可少的一分子。它变化无常,时而为雨、时而为云、时而为霜、时而为雾、时而为兵。它总是以自己的方式默默地为世间万物付出自己的努力,不拘泥于外在的形式。它清澈而洁净,他面对的无论是美丑还是净垢,都不会有任何的爱憎之心,都会平等地对待。样为之洗涤,使之更加洁净。

在老子看来,真正的智者,他的品格应该象水一样高洁、纯净。这样的人才可以真正做到“尽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这就告诉我们做事要善于发挥长处,行动要善于抓住时机,正因为他有着像水一样的品格,因此才可以减少过失。

二、“上善若水”给我们的启发

1、做人要像水一样柔和而刚强,不要盲目逞强。西汉的开国将军韩信,因不计较无赖混混的胯下之辱,而造就他日后的建功伟业。这就是老子所说的:“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遇事时退一步海阔天空,以进为退,有时候会起到更好的效果。以暴制暴,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就像是国际问题,只有最终实现不同文明之间的和解,建立和谐的国与国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才能从更本上消灭恐怖主义的威胁。

2、韬光养晦。在老子看来,只有那些不主动挑起冲突,善于韬光养晦的、低调谦卑者才能最终成为真正的王者。因此,领导者想要得到民众的拥戴就必须先在言行上对人民表示谦下;想要领导人民,你就必须把自己的利益放在人民的利益之后。这样,虽然领导者的地位高于民众之上,而民众却不会感到什么负担;虽然处在民众之前,而民众也不认为有什么妨害,这样天下的人民才会乐于拥戴他而不厌弃。正因为他不与人相争,所以普天之下才没有人能够与他相争。用一句成语就叫做韬光养晦。即隐藏自己的光芒,把自己处于一个相对不显眼的位置。对于韬光养晦老子告诉我们的是:“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鶏。为天下鶏,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补。”人要



2


虚心,才能进入别人的心灵,得到别人的接纳。如果人与人之间能够相互谦卑,相互尊重,那么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会变得很融洽。大家如果团结一致了,就不会有什么做不成什么事了。一个会韬光养晦的人,最后反而会赢得大家的尊重和爱戴。

“上善若水”是老子处世哲学的中心思想。这种思想对于现在的我们在很多方面都依然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水,奔流直泻,到很深的溪谷里也毫无惧色,这如同是勇;它能够作为衡量地平面的标准,公平公正,这又像是法;水盛满后,不需要用什么东西把它刮平,他自然就会平正、端正,这就像是正;塔柔美而透明,可以流入到细微狭小的地方,这又有些像明察;无论从哪里发源,他都一定是向东流去,不会改变他的志向,这又如他的志向操守始终如一;他流出来流出去,一切不洁的东西都因为它无私的洗礼而变得洁净起来,这就像是它善于教导和感化万物。水的优点很多很多,多到我们知道很多他的优点,但是我们却很少有人能够完全做到,这也就要求我们尽量做到“吾日三省吾身”

“上善若水”“水”是最高的善,也是最接近于道的东西。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做到“上善若”水就可以让我们更好的处理人与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国家、民族的关系、从而拥有更多的朋友,拥有更多的快乐。



参考文献:

⑴黄承贵,何应敏。《水,老子生命哲学的自然底蕴》 ⑵周高德。《上善若水,为而不争——解读道德经》 ⑶肖菊。《上善若水:解读老子的处世哲学与现代意义》 ⑷郭齐勇。《中国哲学史》

3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e06be3e212a6f524ccbff121dd36a32d7275c72d.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