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艺术与茶文化的联系

2022-05-05 01:12:12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陶瓷艺术与茶文化的联系》,欢迎阅读!
茶文化,陶瓷,联系,艺术

陶瓷艺术与茶文化的联系



中国又是瓷国,陶瓷文化更是博大精深。茶文化与陶瓷文化一旦相撞击相结合,两者相得益彰,更提高了文化品位。世界上第一部关于茶的专著是唐人陆羽的《茶经》,其中便谈到茶汤的颜色与陶瓷茶具颜色的关系。唐宋时代有斗茶的习俗,王公贵族、平民百姓,竞相以此为乐。所谓斗茶,是将茶饼置于杯中,冲以沸水,依色泽和汤花的优劣定输赢。斗茶最讲究的是茶盏,宋人多把福建建窑烧制的黑釉带有鹧鸪斑或兔毫、油滴之瓷盏视为珍品。今天,我们在南京城内的一些建筑工地上,常可拣到这类瓷片的标本,可见“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的南京当时斗茶风之盛。

谈到茶具,最为珍贵者要数明代永乐青花压手杯了。其造型优美,纹饰清雅,钴兰纯正,极富美感。如此高贵的茶杯,专供皇宫和贵族之家享用,烧制的数量自然甚少。据载,万历时已所剩无几,尽管历代皆有仿制,但皆难以企及其艺术高度。现时,永乐压手杯世间仅存三只,当是稀世之宝;且不说原物,即便前朝仿品的残片,也难得一晤。

明代中期以后以壶泡茶渐成风尚,其中小巧古朴的紫砂茶壶最受称颂。因为紫砂壶较之银、锡、瓷壶更具优点和特点,可以说每件都是精巧的艺术品。李渔说:“茗注莫妙于砂,壶之精者,又莫过于阳羡。”阳羡就是江苏宜兴。

曹雪芹是一位谙于茶道的大家,在他的《红楼梦》中,有97回写了与茶有关的情节。最为精彩的第41回《贾宝玉品茶栊翠庵》。妙玉招待贾母等人的茶是“老君眉”,水是“旧年蠲的雨水”,茶具是“成窑五彩小盖钟”、“官窑脱胎填白盖碗”,自是不凡,而与宝钗、黛玉吃的体己茶更是不同。茶具是王恺定制、苏轼鉴赏过的“分瓜瓜包”、似钵而小镌着垂珠篆字的“点犀”,水则是五年前收的梅花上的雪,自然清醇无比。这充分体现了中国贵族的气派,大约也是最高层次的茶文化了。

现代社会的休闲、交往的饮茶、品茶中,各类茶具繁多,但最普通的、使用频率最高、范围最广的仍然是各类陶瓷的茶具,包括陶瓷茶壶、茶碗等基本饮茶用具,根据我国的历史记载资料,这些陶瓷茶具的使用,最早是从唐朝开始的。在唐代,“不贵金玉而贵铜瓷”,铜和陶瓷茶具逐渐代替金银茶具,而陶瓷茶具的品种很多,其中主要的有:青瓷茶具、白瓷茶具、黑瓷茶具和彩瓷茶具。这些茶具在中国茶文化发展史上,都曾有过辉煌的一页,有些品种自古一直沿用至今。

纵观我国茶具使用历史,一般认为,我国最早饮茶的器具,唐代以前是与酒具、食具共用的。唐时茶叶已成为国人的日常饮料,更加讲究饮茶情趣,茶具不仅是饮茶不可缺少的器具,并有助于提高茶的色、香、味,具有实用性。所以,我国的茶具,自唐代开始发展很快。中唐时,不但茶具门类齐全,而且讲究茶具质地,也因此,我 国“茶具”史料直到唐代才在唐诗里处处可见,诸如唐诗人陆龟蒙《零陵总记》说:“客至不限匝数,竞日执持茶器。”


唐朝以来,陶瓷茶具之所以 逐渐代替古老金银茶具,一是唐宋时期,整个社会兴起一股家用铜瓷,不重金玉风气。相对金玉来说,陶瓷价格更便宜,煮水性能好,又能保持香气,所以容易推 广。二是茶从唐代走向普通老百姓,茶具需求更大,需要更广泛的制作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陶瓷茶具之所以能明显取代过去的金属、玉制茶具,这还与唐朝陶瓷工艺生产发展有关,隋唐以来瓷器生产进入繁荣阶段,可生产出大量不同价值瓷器,满足不同人需求。因此,这种从金属茶具到陶瓷茶具的变化,也从侧面反映出,唐宋以来,人们文化观、价值观,对生活用品实用性的取向有了转折性的改变。

茶具之所以在唐代开始使用陶瓷,而且得到广泛的发展,并不是偶然的,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一是当时饮茶之风兴起,茶由权贵、皇族走向普通百姓,全国上下更多的人在饮茶,对茶具的需求自然是巨大的;另一方面,正因为有了 这个需求,陶瓷技术有了更大的发展。从这个发展规律来看,对于今后茶具的发展,饮茶的人的要求会越来越高,尤其是对茶具的文化品位、休闲功能、使用价值上要求更高,唯有不断满足人们的需求,才能制造出更好的茶具来。

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e0aac9e9356baf1ffc4ffe4733687e21ae45ff66.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