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提高日语阅读课程教学效果的几点思考

2022-04-09 02:56:15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关于提高日语阅读课程教学效果的几点思考 》,欢迎阅读!
日语,思考,效果,提高,课程

关于提高日语阅读课程教学效果的几点思

作者:陈颖

来源:《科技资讯》 2012年第12



陈颖

(三亚学院 海南三亚 572022)

:阅读在日语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如何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帮助学生克服阅读过程中存在的困难,更加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已成为日语阅读教学中值得认真思考的问题。本文将结合教学实践,就提高阅读课程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以及如何指导学生掌握阅读技巧等方面进行了总结。

关键词:阅读能力 阅读技巧 教学方法 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G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4(c)-0177-02

日语阅读课程是要培养学生具有快速阅读理解能力,使学生掌握日语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为进一步学好日语打下坚实基础。它注重扩大词汇量,提高阅读速度和熟练各种题材和体裁,还要学习一系列的阅读技巧。所以一般高校日语专业几乎都在二年级第一学期开设这门课程。而本人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发现,日语专业二年级阶段大多数学生阅读速度慢,理解能力远远不够,不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相应的阅读量。本文将结合日语专业基础阶段学生特点及教学实践,结出有必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1 合理选择阅读材料,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笔者担任了三年的日语阅读课程教学工作。一直沿用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王秀文、李庆祥编著的《新编日语泛读》教材。本教材的内容在选材上充分注意了文章思想性、实用性、知识性、科学性和趣味性,同时也兼顾了文章题材的广泛性和体裁的多样性。此教材也是国内日语学习者多年使用的一本教材。但笔者认为阅读材料只局限于一本教材是远远不够的。培养阅读理解能力,必须课内外结合进行课外泛读,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巩固所学的语言基础知识和阅读技能,而且还能使学生熟悉各种文章体裁和风格,开扩知识面,提高他们对阅读各种文章的适应力。为此笔者曾对我校2006级、2007级和2008级日语专业学生进行座谈。对学生喜欢阅读什么样的日语书籍和报刊进行摸底。结果大家普遍对难易程度适当、体裁题材丰富且兼顾趣味性和时尚性的阅读材料感兴趣。如《一番日本语》等有声杂志。不仅有日本文化和流行时尚方面的板块而且发布日本最新最快的社会各类资讯,被广大8090日语学习者所喜爱。

当阅读材料符合学生要求时,阅读会给他们带来满足感,阅读的兴趣就浓厚;反之心生厌倦,甚至产生反感。题材广泛、难度适中的阅读材料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发学生的阅读动机。根据二年级基础阶段日语专业学生的特点,教师应在课外读物的选择上给予适当指导,最好把教材和其他材料中可利用的资料汇总,贯穿于课堂教学,以激励学生阅读的兴趣。同时教师还要有组织、有计划、经常性地组织一些日语朗读比赛,检查课外阅读效果,利用“读书发表会”等活动介绍适宜的读物,或者让学生之间把自己最喜爱的课外读物介绍给其他同学。以此来巩固学生阅读兴趣。

2 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指导学生必须掌握几个阅读技巧从而保证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




开设阅读课主要为了培养学生的阅读技巧,引导学生去课外阅读。让学生自己阅读为主,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而课堂教学的成败,直接影响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和提高。能够顺利地阅读日语文,准确地理解文章内容,从而获得各种所需知识和信息。就要求学生能在一定的时间内运用所学知识快速阅读,并理解和掌握日语文章的中心思想,准确地回答所提问题。学生除了要利用词汇知识、语法知识和社会文化背景知识外,还要利用预测、猜想、推断、演绎、归纳等综合技巧。可见过程并不简单。通过教学实践,为了培养学生提高日语阅读能力笔者采取了以下几个方法。

2.1 训练学生浏览式的阅读方法,提高阅读速度

快速阅读要注意的是,不要试图理解材料中的每一个词、每一句话,应该注意材料中的中心句和中心词。目光不要逐个词移动,而应该按意群、句子、甚至以几个句子为一个单位移动。如果逐字逐词的阅读,就会过多地把注意力放在单词上,不仅影响阅读速度,而且往往不容易抓住文章的中心大意。

其次,不要一见生词就查词典,要养成根据上下文猜测生词词义的习惯,在不影响理解全文的地方,要舍得放过难点,只有这样,才能保持阅读兴趣。

最后,避免不必要的重复阅读,在阅读时做必要的标记,以便必要时查找。要限时阅读,这样可以促使学生集中精力,减少重复阅读,提高阅读速度。

2.2 抓住阅读材料的中心思想同时不忽略细节

提到阅读速度,就得想办法抓住阅读材料的中心。抓中心,最重要的一点是抓住每一段落的主题句,以及需要注意每一部分甚至整篇文章的主题思想。一般日语阅读文章主旨题常见设问形式如下:この文章に題をつけるとすればどれが適当か(如果给这篇文章加标题,哪个最合适?)この文章の内容に最も近いものはどれか(哪个选项和本文内容最接近)この文章で筆者が最も言いたいことと考えられることは何か(本文作者最想表达的意思是什么?)

让学生了解以上设问形式的日语表达很重要。同时要指导学生许多日语阅读材料都有一个总的主题句,它的位置也跟一般的主题句一样,有时出现在文章的开头,有时在结尾,有时在中间。不过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统领或总结文章的主题思想。

另一方面,许多细节对于说明和注解作者的思想也都有着重要的作用,例如文学作品中的细节描写对于塑造人物性格、烘托环境气氛、表现人物心情都是必不可少的。在这种情况下,就不能完全忽视细节。细节不是随意排列的,往往是围绕一个事件,一个人物,或一个观点展开的。细节题的设问形式会突出提问だれ、なに、どこ、いつ、どれぐらい、どのように、どうやって等等。教师要指导学生可根据文章信号词或句子结构等方法找到答案。

总之阅读的时候,要把细节和它所围绕的主题结合起来,一起理解,一起记忆。这样,就不会拣了芝麻丢了西瓜,就不会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2.3 扩展文化背景知识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一个人的阅读速度不但取决于他的语言水平,还取决于他的文化背景知识和专业知识。要提高学生的日语阅读能力,需要注意文化背景知识的扩展。日语阅读课堂上对日本文化的讲解以及中日两国文化差异的涉及也是必不可少的。例如讲到“お中元”这个单词时就要想到日本的“お歳暮”,介绍日本的送礼文化。12月的岁暮和7月的中元都是日本人送礼的季节。一般情况下,日本人喜欢借由百货商场用快递方式送礼给对方。一直以来承蒙照顾的


上司、亲戚、朋友一定要送。收礼人觉得收到了礼物就应该回礼。日本人接送礼物要双手,不当面打开礼物,当接受礼物后,再一次见到送礼的人一定会提及礼物的事并表示感谢。还有送的礼物忌送梳子,因为梳子的发音与死相近。这样拓展一些日本文化知识不仅使学生加强了对关联单词的记忆,还收到了提高兴趣和丰富知识的双重效果。

在实际教学中笔者还经常让学生课外收集谚语,在阅读课上以“每日一句”的形式让学生用简单易懂的日语讲解给同学们听。这样无形中又丰富了他们的知识。学生的知识面越宽,越有助于阅读理解。

总之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了解各方面的知识,阅读时利用大脑中的信息积累,可以迅速理解材料,提高阅读速度

3 提倡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启发学生自主阅读

现在在校大学生多数是8090后的学生。如果老师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强调教师“授”的作用,学生只是被动地“听”,学生成为被动者,则会消极对待。逐步改变上课模式培养学生主动阅读理解文章的能力是老师要思考的问题。要强调激活学生的自主性,调动学生的思维。老师在“输入”的同时,要注意倾听学生的“反馈”。老师要从主讲人变成启发者,让学生相互之间加强交换意见和互相提问。老师只需对文章的难点、疑点进行设问,无需对文章的词汇、语法进行大量的准备,让学生在独立思考和小组讨论中完成学习任务。从而让学生自然而然地掌握阅读技能。

以笔者所用教材《新编日语泛读》第一册第十二课『歌舞伎』为例,通过课文内容的学习,在老师的引导下让大家在了解日本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小组讨论日本的歌舞伎与中国的京剧之间的异同,让学生积极主动发言,不仅能让学生加深对歌舞伎的印象,而且能让学生更进一步了解中日两国传统文化差异。

总之,教师应在阅读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设计教学,设法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阅读中,受阅读的乐趣。这样才能使我们的阅读教学充满了生机与吸引力,才能培养学生阅读的能力。

4 结语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如何提高日语专业阅读课程的教学效果既需要学生自身的努力,也与教师的正确引导密切相关。日语阅读课,不仅能够提高学生阅读文章的能力,同时也可以使学生及时了解日本社会的实际情况和新动向,这就要求教师在教材及阅读材料的选择上尽可能满足学生的口味,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同时教师必须在提高自身课堂教学效果方面多下工夫,想办法让学生在课堂上掌握阅读技巧,多角度地启发学生学会阅读,主动阅读。现代教育的核心思想是让学生“主动学习,学会学习”,笔者认为教给学生方法是最为重要的。

参考文献

[1]王秀文,李庆祥.新编日语泛读.第一册[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1.

[2]日本语教育教师协会编,日语中级阅读入门[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10.

[3]阎树新,张华强.趣味性日语教学的尝试[J].日语知识,2002,9.

[4]王秀文,.现代日语阅读教程[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e1172908dd80d4d8d15abe23482fb4daa58d1d00.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