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林觉民《与妻书》有感

2022-07-25 06:33:14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读林觉民《与妻书》有感》,欢迎阅读!
有感,林觉民





福州三坊七巷大牌坊的一侧,有一间不大气派的屋子。它静静地坐在街边,看着一路的你来我往,静观时间变迁。这便是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的林觉民的故居。走进门,穿过回廊,有一间不大的厅堂,林觉民写给陈意映的《与妻书》就静静地陈列于此。小小的玻璃方柜,一排排密密麻麻的小字挤在一方皱皱的布帛之中。林觉民于妻儿、于人民、于国家之深情皆在其中。

光绪十三年,林觉民在三坊七巷出生。他天性聪颖,读书过目不忘,自小有嗣父亲自执导,饱读诗书。但是林觉民并不贪求封建功名,在参加科举考试之时,他在考卷上题上“少年不望万户侯”七个大字便离开了考场。在一个“学而优则仕”的时代,林觉民的胆识、气魄和高瞻远瞩实在令人敬佩。

而后,十五岁的林觉民考进了全闽大学堂,接受民主革命的思想,推崇自由平等学说。自此以后,他便身体力行。他在家中办女学,宣扬男女平等,劝导女性放脚,反对缠足;和同学一起成立读报所,将《民报》《浙江潮》等当时的先进读物带到读者面前,激发市民的革命思想;他在全闽大学堂讲演,宣传革命道理,情之深意之切,使听者潸然泪下……那时的林觉民不过是一个少年郎,而他救国救民的伟大理想却已深深地植根在心中。

一九五零年,十八岁的林觉民与陈意映结婚。十四岁的陈意映嫁给了思想进步的林觉民,从一个封建旧社会的女子变成的带头放缠小脚,主动学习新学的女性。陈意映和林觉民在三坊七巷度过了幸福的两年时光。“窗外疏梅筛月影,依稀掩映,吾与汝并肩携手,低低切切,何事不语,何情不诉!陈意映常常是支持林觉民的,她曾说:“望今后有远行,必以告妾,妾愿随君行。”陈意映和林觉民的伉俪情深,在《与妻书》的字里行间流转着。今日,在林觉民和陈意映曾经居住过的小屋前,立着两尊后人所铸的铜像。小小的庭院之中,植有修竹一排,梅花一株。院内,男子坐在石椅上,手中拿着一本书。而女子站在他身后,轻轻地为他披着衣服。两人的视线在书本上交错。斯人已逝,物是人非,但百年已过,陈意映依旧陪在林觉民身边。

一九零七年,林觉民告别新婚妻子,告别故乡,东渡日本留学。一年后,他加入中国同盟会,此后林觉民的命运和革命事业便牢牢地系在了一起。

一九一一年,林觉民决心参加革命运动。回国后,他道别妻子,在香港广州奔波,为革命做准备。

四月,福州的一片百花争艳的景象。但林觉民无意赏春光,他知道,他要离开了并且大概再也见不到福州的春天了。他走了,他不忍打扰这春天,默默地,什么也没说。到香港之后,他才忍着剧痛,提笔:“意映卿卿如晤: ‘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吾作此书时,尚为世中一人;汝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一鬼。”

一九一一年四月二十七日,广州革命爆发。林觉民英勇作战,拼劲全力,最终受伤力尽被俘。同日黄昏,林觉民被枪杀,年仅二十四岁!

林觉民曾对妻子说:“与使吾先死也,无宁汝先吾而死……以汝之弱,必不能禁失吾之悲,吾先死留苦与汝,吾心不忍。”可是,林觉民还是先陈意映而去。而陈意映也在几年之后抑郁而终。

初读《与妻书》时,我感动不已。字字心酸,行行情重。他深爱那间小屋,那片小院,那墙边的修竹和月上枝头窗外梅花映下的倒影,他爱他的妻子。也正因胸中有这样至深至切的情,林觉民才有了舍身报国的勇气和力量。作为一个男子,他不愿只有自己安乐团圆,他愿化作颗颗微尘,将他的爱洒落人间,时时常相伴,岁岁常相见。

中国有句古话,曰:“自古忠孝两难全。”乱世之中,英雄烈士们舍弃小家、舍弃安稳的生活而选择冒险,选择舍生取义。过去我常常难以理解英雄的行为,而今在林觉民的千言


万语之中,我找到了答案。他,是以生命献祭,愿护爱的人渡过时代的浩劫。他用生命献祭,将他的幸福拨给在苦难之中的同胞、祖国。

林觉民在《与妻书》中说道,愿世间真有鬼魂的存在,便可化而为鬼,常常伴汝身侧。百年已过,那一片老屋已成了故居。望日前后,疏梅筛月影,依稀掩映。小院中,只有两尊铜像相依偎。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e11a9deb3868011ca300a6c30c2259010302f354.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