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浅谈前置性作业布置的有效性

2023-04-22 05:39:10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完整)浅谈前置性作业布置的有效性》,欢迎阅读!
前置性,布置,有效性,作业,完整

(完整)浅谈前置性作业布置的有效性

浅谈前置性作业布置的有效性

王苗

“前置性作业"是课堂教学前的准备,是课外到课内的桥梁和纽带,也是初步发现问题的阶段,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授之一鱼,只供一餐;授之以渔,可享一生。"小学教育教学中,要立足于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努力使学生学会学习。中国有句古话:“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句话强调不管做什么事,要事先有充分的准备.培养学生提前学习的习惯和能力正是让学生学会学习的一个重要途径。数学知识是连续的、不间断的,新旧数学知识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这些特点决定了数学学习是要建立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可见前置性作业是必不可少的。布置数学前置性作业是指导和督促学生预习的有效途径,我在这方面作了一些实践和研究,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设计操作性作业--感知表象

学生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了动作和思维的联系,思维就得不到发展。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具体的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的,所以充分发挥动手操作的功能和优势,通过数、摆、剪、拼、量、画、摸、拆等各种实践活动,有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

比如在教学平面图形的认识时,我布置这样的前置性作业:

1、你知道七巧板吗它是由哪七个图形组成的呢,你能记下它们的名字吗?

2 这些图形你还在哪里见过呢? 用七巧板能拼成许多有趣的图形呢,快拿出出学具来拼拼看.

3、你能创造出更多有趣的图形吗?试一试,你肯定能行。 在教学平面图形的认识一课中,教师经常把用七巧板拼图形置于认识各种平面图形后的拓展练习环节,其实用于这个环节的时间也只有几分钟而已,可是这短短的几分钟让学生创造图形是远远不够的,教师往往过过场而已。把这个环节置于课堂之前,不仅节省了教学时间,而且学生在操作观察的过程中初步感知了图形的表象,感知了图形的一些基本特征,有了这些铺垫更有利于教学的开展。课堂中就通过展示学生的作品引入教学,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再经过学习进一步认识这些图形的特征,形成更为清晰的表象。

二、设计调查性作业——丰富储备

数学教学要注意联系实际,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从生活实际中引出数学问题,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价值,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所以,在数学教学中,重视让学生课前开展调查,搜索、收集、整理与将学内容密切相关的材料,是非常有必要的.

比如“年、月、日”的教学,这个内容知识点多,如果只通过课堂的学习和讲解,不仅费时而且极易引起学生疲惫和厌倦情绪。于是课前我布置了以下前置性作业:

1、调查并记录自己及爸爸妈妈的生日是哪月哪日,然后在今年的年历上找出来. 2、看了今年的年历,你发现了什么?把你的发现写下来。


(完整)浅谈前置性作业布置的有效性

3、“六一”是国际儿童节,那你还知道哪些有纪念意义的节日吗,可以上网搜索或请教他人。

第二天上课时,我先批改了学生的前置性作业,从中了解了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如:学生已经知道了一年有12个月,有的月份是31天,有的月份是30天,也有2829天的。于是在教学时,我就把重点放在让学生自主探究、观察、比较和归纳上,让学生在看书的基础上,发现与年、月、日有关的更多的知识。教师则进行有目的的指导,帮助学生由无序的零碎的思考变为有序的完整的知识建构,逐步形成关于年、月、日的知识网络。在了解有关有纪念意义的节日时,学生兴趣盎然,通过互相交流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同时也是一种无形的品德教

育。 三、设计尝试性作业--激发欲望

“尝试学习"就是把学生看作一个生动活泼、积极自觉的认知主体,让学生在尝试中学习,在尝试中思维,在尝试中获得知识与技能,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课前的尝试作业就为学生的尝试学习提供了时间和空间,并能激发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欲望.预习中要鼓励学生尝试解答课本的例题或同类型的题目。在小学数学课本中有相当一部分内容的设计是以解答数学问题的形式出现的.预习时要防止学生读完题后看答案的现,学生在似懂非懂的情况下不劳而获,不利于学生学习能力和习惯的发展。要指导学生碰到这样的内容,先将课本上的解答方法用纸盖住,自己尝试审题、解答。解答后与课本上的方法对照,不会解答再看课本上的。或者设计一些同类型作业尝试练习,在遇到困难时可在课本中通过自学例题,通过模仿、迁移寻求解题的方法。也可以留下悬念,在课堂中学完例题后再检查尝试作业。

如循环小数的计算比较繁杂,在节奏明快的课堂上如果被冗长的演算所累,那么师生知识情感的交流,学生自主探究的欲望和深度将会大大降低。于是在教学前,我设计了这样的前置性作业

1、计算 3。45÷5 10÷3 2.7÷11

2、在上述计算过程中,你遇到问题了吗?你发现了怎样有趣的现象? 3、你试着再算13÷11,看看它的商是否与你发现的规律相符.

通过检查前置性作业,发现有的学生竟算了二三十位再在后面添了省略号,有的则补充一句这是算不完的,也有的主动阅读课本,或在别人的指点下添了循环点。在尝试中掌握了一些新知识的学生,有了一些成功感,这种成功感促使他想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因此,学生就愿意上数学课,当课上老师提问他回答对了时,他会很有成就感.在尝试中碰到了问题的学生,必然进行了自我的思索,当未能明了时,他们就更渴望在课堂中解决心中的疑惑,这样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他们上课的”兴奋点“就在于集中精力听老师解答他们的疑问,注意力自然会高度集中。

四、设计日记型作业-—真情“告白”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在课堂上真正构筑一个师生、生生互动,自由对话与交流的平,首先教师必须要“想学生所想,思学生所思”,但事实上我们常常是以“成人的眼光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e11fcedddf36a32d7375a417866fb84ae55cc3cd.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