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军礼

2022-09-22 12:01:18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古代的军礼》,欢迎阅读!
军礼,古代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古代的军礼

作者:朱筱新

来源:《百科知识》2012年第18

军礼,在中国古代社会是指与军事活动有关的典礼,属于礼仪制度的五礼之一。在《周·春官·大宗伯》中,概括了古代军礼的构成:大师之礼,用众也;大均之礼,恤众也;大田之礼,简众也;大役之礼,任众也;大封之礼,合众也。即古代的军礼系由5种具体的礼组成,其中,大师之礼用于出兵征伐;大均之礼用于均土地、赋税;大田之礼用于田猎;大役之礼用于营建土木工程;大封之礼用于定疆域、分封土地。军礼中的大均、大田、大役、大封四礼似乎与军事活动无关,但在中国古代社会中,但凡国内有重大的活动,诸如均田、征收赋税与押运、营建大型土木工程等,都要动用军队。为了保障政令的正常执行,便专门制定了这些军礼。

自西周开始,凡动用军队,必先祭告于神。师出必祭,谓之祃,祃是古代军队在出征前向神灵祈祷、保佑出师大捷的一种祭祀仪式,亦称祃祭、师祭。祃祭涉及的内容比较多,其中比较重要的是祃牙,即出兵前举行的祭旗礼。牙,指牙旗,是古代军队主将或主帅的标志性旗帜;也常指军队行进、作战时,在队前或阵前引导的大旗。祭旗礼实际上就是用牙旗祭告神灵。如是军队受命出征,则以蚩尤、黄帝为受祭之神。蚩尤是传说中东方九夷族首领,擅长以金(指铜等金属)制作兵器,还能呼风唤雨;黄帝也是传说中的中原地区的部落首领,受到周边各部落的共同拥戴,被后人奉为中原地区各部族的共同祖先。举行祃祭礼,是为了祈求得到神灵的支持和帮助。

古代军队在祃祭之后,还要举行誓师礼。誓师的目的是要使将士了解出征的目的,揭露敌人的不义和罪恶,激励将士英勇杀敌,这是战前的一次动员和教育。在《尚书》中就有《甘誓》《汤誓》《牧誓》等几篇著名的誓师之辞,反映了三代军队誓师的主要内容。如果是受命出征,军队主帅还要在帝王的太庙内接受天子授予的节钺,以象征统领军队的权力。 古代军旗不仅是军礼的重要内容,也用于军队作战时使用。古代军队的统帅或将领往往通过变换旗帜来指挥、调动军队布阵或进攻、撤退。因而古代的军旗种类很多,用途也各不相同。古代军队出征时,牙旗是军队的核心,同时在大部队的前、后、左、右四边,各有一面绘有鸟、兽等动物图案的大旗:前方为朱鸟(亦称朱雀)旗,后方为元武(亦称玄武)旗,左侧为青龙旗,右侧为白虎旗,每面旗上还绘有招摇星。朱鸟、元武、青龙、白虎是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四方之神,古人因此常将这4种鸟、兽作为四方的标志,即南朱雀、北玄武、东青龙、西白虎。招摇星是天上北斗七星中的一颗,古人认为它有主掌方向的权力。于大部队的四边树立四兽旗,既起到标明大军方位和阵容的作用,也显示出军威。

在行进的军队中还有一些绘有鸟、兽图案的旗帜,各有其特殊的用途。如行军中,前面遇到河湖,则举青鸟(亦称青雀、水鸟)旗;前方有尘埃(指大风),则举鸢(老鹰)旗;见到敌方的车骑,则举飞鸿(大雁)旗;如与敌军遭遇,则举虎皮旗;前方与敌军交战,则举貔貅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e17d96e9dcccda38376baf1ffc4ffe473368fdb9.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