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苏轼《蝶恋花密州上元》原文翻译及赏析

2022-08-17 03:06:24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诗歌鉴赏】苏轼《蝶恋花密州上元》原文翻译及赏析》,欢迎阅读!
蝶恋花,上元,苏轼,赏析,鉴赏

【诗歌鉴赏】苏轼《蝶恋花密州上元》原文翻译及赏析

【诗歌鉴赏】苏轼《蝶恋花?密州上元》原文翻译及赏析 苏轼《蝴蝶爱花?弥州上元》原文

灯火钱塘三五夜,明月如霜,照见人如画。帐底吹笙香吐麝,更无一点尘随马。 孤独的山城人老了!打鼓吹笛子,但加入了农桑社。火是冷的,光是薄的,霜是暴露的。雪很微弱,云笼罩着田野。 苏轼《蝶恋花?密州上元》翻译

在杭州的元宵之夜,明月如霜,使人看起来像一幅画。帐篷底吹着笙,烧香的香气像麝香,马身上没有灰尘。在偏僻的密州市,人们老了。他们沿街打鼓、吹笛,最后来到农桑社祭祀土地神。灯光寒冷而稀疏,霜冻和露珠正在飘落,乌云覆盖着大地,即将下雪。 苏轼《蝶恋花?密州上元》赏析

《蝴蝶恋花·弥州上元》是北宋作家、书法家、画家苏轼的一首诗。这个词表达了对国计民生的担忧。内容和笔墨不限于规则。他们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想法。当他们到达时,钢笔也会工作,而不会寻找工作。这个词使用了转折和对比的技巧,反映了诗人当时的处境和情绪。

全词用粗笔勾勒的手法,抓住杭州、密州气候、地理、风俗等方面各自的特点,描绘了杭州上元和密州上元节的不同景象,流露了作者对杭州的思念和初来密州时的寂寞心情。 这首诗题为“米州上元”,但写在钱塘上元之夜。在钱塘,也就是杭州,苏轼在那里过了三个元宵节。元宵节的特点是“灯火通明”。东坡用“钱塘三五夜灯火”来形容元宵节的盛况。“明月如霜”,写着月光的白色。李白曾有一首诗:“床前明月疑地霜。”然而,在元宵节的晚上,月亮是满月的,灯光和月亮照耀着,这吸引了来自城市各地的男人和女人。元宵节是宋代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日。这一天,街上挤满了游客,男人们穿着盛装唱歌、走路。难怪东坡要写“月光照人”。这也是市场上的一位游客。至于富人和贵族家庭庆祝元宵,还有另一种盛宴。作者的一句话“在帐篷底部吹盛香,吐麝香”描述了杭州官家的众多奢华场景。《马无尘》在苏风的《正月十五夜》中被翻译成诗《暗尘随马而去,明月一个接一个》,以进一步动态地书写游客。“一点灰尘也没有”这句话表明了长江以南的气候晴朗湿润。

上阕描写杭州元宵景致,作者此时是刚来密州任知州,正好遇到元宵佳节,在街上看灯,观月时的情景和由此而产生的感想。词句虽不多,却也“有声有色”。写灯、写月、写人,声色交错,充分展现了杭州元宵节的热闹、繁荣景象。


《下坎》描述的是上元朝的密州。“孤山城老人”是一句话,让人的心情突然发生了变化。用“寂寞”一词,将《钱塘三五夜》的所有生动场面都搬上了前台,与《密州上元》形成鲜明对比,书写了《密州上元》的孤独与苍凉。你不必再说一个字,但你会感到寒冷和凄凉。结论句“火冷、光薄、霜露、雪淡、云悬”不仅描述了米州寒冷的气候,也让人感受到了环境的空虚和荒凉。

作者“曾经沧海难为水”,见过了杭州上元的热闹,再来看密州上元自觉凄清。更何况他这一次由杭州调知密州,环境和条件出现了很大的变化,心情完全不同。首先,密州不比杭州,贫穷,劳顿又粗陋,再无江南之诗情。而更让他感到“寂寞”,感到郁郁不乐的是这里连年蝗旱,民不聊生。作为一个爱民之官,他又怎能快乐开怀呢?这位刚到任年仅四十的“使君”不禁有“人老也”之叹。他这上元之夜,随意闲行,听到箫鼓之声,走去一看,原来是村民正举行社祭,祈求丰年。这里农民祈年的场面和箫鼓之声,让作者久久不能离去。直到夜深“火冷灯稀霜露下”,郊外彤云四垂,阴霾欲雪。“昏昏雪意云垂野”一句,表面上意象凄惨,却是写出了他心中的希望,有一种“瑞雪兆丰年”的喜悦之情。

苏轼诗歌全集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e253e229f22d2af90242a8956bec0975f465a484.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