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号互动论

2022-12-25 07:28:13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符号互动论》,欢迎阅读!
符号,互动

符号互动理论概述 摘要:符号互动理论是二十世纪初在西方社会学界兴起的一种理论。符号互动理论的思想基础是通过互动过程显现社会现实,人们通过互动过程,对他们周围环境和人们的相互关系作出自己的解释,并对当时的情境协商出共同的定义和意义。

关键词:符号 符号互动理论

符号互动理论是偏向于社会心理学基础的一种理论,是带有社会学特色的社会心理学 论。它长期统治着微观社会学,目的就是要解释通过符号而完成的互动如何使人真正成为人。这一理论重点研究人们在不同符号上所赋予的意义,互动者如何把握互动情景,符号对不同的人是否具有相同的意义。 一、符号互动论的基本概念

贯穿整个符号互动论思想体系、筑起符号互动论理论的,有如下四个核心概念。 1.符号与符号互动

符号本是一个哲学概念,指传达信息的基本单元。符号互动论所称谓的“符号”基本上是指“有意义的姿势”“意义”是符号的最核心内容。事实上,人对外界环境做出的反应,不仅是物理性的,而更多的是通过语言、手势、表情等这些表达思想的符号做出的。人类就生活在一个象征符号相互交往的世界中。“符号互动”是指人们彼此理解“姿势”并在理解所获得意义的基础上采取行动。它包括解释和定义两个方面。“解释”是指明确他人行动和说话意义的过程,“定义”是指向他人表明自己将如何行动的过程。解释对过程的定义,定义是解释的目的。人们对行动的解释和定义在互动过程中有着重要的地位。而在“符号互动”过程中,又会产生新的“符号”元素。语言就是一种有意义的符号体系,社会行动进行时产生的语言符号又有助于完成社会行动。

2.自我互动与自我象征 “自我互动”是指人把自己当作客体加以反思形成自我概念,并根据自我概念对自我产生反应、重新定义自我的过程。简单地说,自我互动就是个体与自身对话、针对自身发出行动。米德将自我分为主我和客我,前者是主动行动者,是有机体对他人态度的反应;后者是自我的社会方面,是一套有机体自己采取的他人态度。任何行为都是由主我的冲动引起,后受到客我的控制的,前者是行为的动力,后者是行为的方向。主我的反思方面是客我,反思的过程则是自我互动过程。“自我象征”是指一种沟通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个体赋予他所关注的某一事物某种意义,并以此为基础决定自己采取何种行动。实际上,人所意识到的任何客体都是被他赋予了某种意义的东西,人的意识生活是一个“自我象征”的意识流。正如解释论社会学所认为的那样,“对具体情况的一切分析都是解释性的”

符号互动理论的发展过程

符号互动理论的发展和变化大致可以分为三大阶段。

第一阶段是从 19 世纪末到 20 世纪初的思想准备和理论形成时期。这个阶段的主要代表人物包括:齐美尔 ,詹姆斯,杜威 ,库利 。德国的齐美尔的理论涉及了社会与个体的关系,这对美国的互动主义者有影响。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认为人类具有把自己当作客体看待的能力并能够由这种能力培养出对待自身的自我感情和态度,这种能力叫做“自我” 杜威认为心智是一种深思熟虑的过程库利在《人性和社会秩序》 与《社会组织:对更广泛的思想的研究》 两本著作中发展了“自我”概念并创立了“初级团体” 的概念。

第二阶段是 20 世纪 2040 年代。这一时期主要的思想建设是创立了以米德Mead为代表的符号互动论。1934 年出版的米德重要著作《心灵、自我、社会》 是著名的符号互动论建立的重要标志。米德在这本书中创立的理论体系至今仍是当代互动理论核心。在米德看来,人的精神、心理和思想是人作为有机体同他的生存环境,特别是社会生活环境进行互动的结果,这种互动过程的媒介是有意义的象征符号。


第三阶段是 20 世纪50年代和60 年代之后。 由米德所创立的符号互动论进一步为布鲁默 戈夫曼等人所发展。布鲁默发展了米德所主张的持续进行的互动过程这一基础理论,他强调人们对共同情境的共同解释这样一种互动过程。戈夫曼的思想通常被称为互动论中的戏剧理论,这种理论集中探讨行动者如何运用姿势表演,在特定的社交场合中制造某种自身的角色印象。戈夫曼强调的是行动过程中所制造和形成的印象,他把行动者的这个特点称作“印象处理

三、符号互动理论基本观点

根据谢尔顿斯特莱克(1980)的观点,符号互动论的思想渊源可回溯到18世纪苏格兰道德哲学,而直接促成符号互动论产生的是美国早期社会学家和心理学家杜威、詹姆士、库利和托马斯等人的思想。特别是詹姆士在《心理学原理》中关于“本能”“习惯”和“自我”概念的讨论,库利的“镜中我”概念和托马斯的情境定义对符号互动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但真正提出符号互动论思想的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米德,他综合了前人的研究,以自己独特的视角来诠释这个理论。该理论是强调事物的意义、符号在社会过程及在社会心理、社会行为中作用的理论,是带有社会学特色的社会心理学理论。

米德认为象征符号乃是社会生活的基础。人们通过语言、文字、手势、表情等象征符号进行交往,达到共同理解。该理论根据三个主要假设:人对外界事物所采取的行动是以该事物对他的意义为基础的;这些事物的意义来源于个体他人的互动,而不存在于这些事物本身之中;当个体在应付他所遇到的事物时,他是通过自己的解释去运用与修正这些意义的心智、自我和社会是密切关联的三种结构和现象,它们的形成、维持和发展,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制约和关联,都凭靠符号及符号相互作用来实现。该理论认为符号主要是指语言的意义,语言能使人认识自己和他人的行为,使这些行为成为意义的客体。例如,甲向乙发出一刺激,即传来一个符号,乙据此作出反应;反过来,乙的反应对甲来说也是一个刺激,即构成一个符号,甲据此也对乙作出反应,这就是所谓符号交互作用。人的心智活动是人在社会相互作用过程中掌握与运用符号并通过符号相互作用而产生与发展起来的,它既是社会客体向主观领域过渡的内化过,也是大脑赋意义于客体的外化过程。

符号交互作用理论把社会相互作用解释为符号交换、直接沟通,人们能想象他人或群体怎样看待自己,即个体自己能扮演他人或群体的角色,相应地解释情境,并决定自己如何行动。具体地说,人们间是相互作用与相互影响的,这种相互作用与相互影响是通过人们创造出来的语言符号进行的;人们不仅生活在一个物质世界中,而且还生活在一个自己用语言符号创造出来的符号世界中,人们对周围世界的反应就是对符号世界的反映,是以符号世界为立足点。总,人们的心理就是一切符号行为,人们之间心理上的相互作用与相互影响实际上就是符号的交互作用。因此,研究人的心理活动也就应该研究人的语言符号活动。

四、符号互动理论的应用

社会角色理论确实部分地揭示了人与社会之间的部分真实关系和某些辩证因素。但是,人在现实生活中并不是在做戏,也不是单纯地为不知道由谁而创作的“剧本”来扮演角色,作为社会成员是在真实地参与社会活动,并和其他成员一起创造着生活并推动着历史前进。随着对社会发展规律的加深认识,人们也能通过参与社会变革自觉能动地去改变或选择自己的角色地位,并主动地塑造着自己的人格。

角色理论现在被广泛地应用到许多领域,教育、心理咨询、解决职业训练、家庭人际和睦等方面的行为问题。其中使用的较多的是莫利诺在1960年所创建的“角色扮演技术”,采用角色扮演技术,就是让受影响者在一种特定的或创设的情境中扮演某一角色,使其认清角色的理想模型,了解社会对角色的期望和自己应尽的角色义务,从而有助于他们去控制或改变自己的态度与行为,以达到改善人际关系和提高工作或学习效率的目的。

符号互动论对整个教育都有着重要的意义,班级之间的互动,师生之间的互动,学校里各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e2ad271455270722192ef7a9.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