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长平之战的成语有哪些

2022-05-07 01:00:34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关于长平之战的成语有哪些》,欢迎阅读!
长平,成语,哪些,关于

关于长平之战的成语有哪些



历史上的一些战役经常会依据战争的局势或者计谋而衍生出一些成语,例如退避三舍、围魏救赵等。战国时期著名的“长平之战”除了战争的规模之大、伤亡之惨烈,也流传下了一些相关的成语。下面是 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长平之战的成语有哪些,希望大家喜欢!

纸上谈兵,字面上的意思即在纸面上谈论打仗。那么这个成语的主角又是谁?他跟长平之战又有什么样的关系呢?

“纸上谈兵”的主人公是赵军在长平之战中的主将赵括。赵括是赵国名将赵奢的儿子,他从小熟读兵法,谈论起兵事来,常常连他的父亲也不是对手。在长平之战中,赵军原先的主将廉颇因赵王中了秦国的反间计而被撤换下来,于是赵括便代替廉颇成为了赵军的将领。但是赵括从来只会“纸上谈兵”,没有任何的战场实战经验,只会将书中所说的兵法生搬硬套,根本不懂得根据战场上变幻莫测的形势而改变策略。他上任后,更换了军中的官吏和制度,并改变了廉颇之前的战术。最终,赵括因贸然进攻而中了秦军主将白起的计谋,使得赵军大败,四十余万士兵被秦军坑杀,他自己也在突围时死于秦军的乱箭之下。

“纸上谈兵”这个成语就是这么得来的,后世也多将它用作贬义词,用来比喻只会空谈理论,而不能真的去解决实际问题的人。

长平之战的典故在周王朝即将走向末日的战国时期,发生了一场

1




被认为是当时天下局势转折点的战争;;长平之战。而这场战争也是当时众多战争中规模最大,以及伤亡最惨烈的一场。战争结束后,秦统一各国的脚步再无人能够阻挡。

公元前262年,秦军伐韩,上党郡与韩国失去联系。郡守冯亭不愿听从韩王的命令,将上党郡拱手献给秦国。他派遣使者去往赵国,表明愿意将上党郡的城池献给赵国。赵王认为这是大利,便欣然同意。

赵国此举引起了秦国的不满,秦王决定出兵伐赵。公元前260年,秦军攻取上党,继而去攻打长平,赵王令大将廉颇迎战。之后发生的几次对战中,赵军均失利,两个重要据点被秦军占领,还不断有尉官被俘虏。赵王由此对廉颇心生不满。

此后,廉颇依托有利地形,固守不出。其实,这看来是一种消极的对抗方式,但这位老将的心中自有他的一番打算。秦军远征而来,只有急击速战,成功的可能性才大。而一旦拖的时间越久,往往就会导致士气低下、攻势受挫,这会大大地有利于赵军。除此之外,秦军还要面临不利的地理位置、气候、粮草、士兵伤痛等问题。为了尽快地取得胜利,秦国派人进入赵国施行反间计,致使赵王撤换廉颇,换上赵括为赵军主将。赵括上任后,改变了廉颇的作战方案,主动向秦军发起进攻。

最终,赵括带领的赵军败给了秦国主将白起。这场战争中,赵国士兵损失约45万人,秦军也伤亡大半。这就是“长平之战”的典故。

长平之战的起因秦攻韩,孤立了韩的上党郡,韩王为自保,令上党郡降秦,上党郡却降于赵,数年后,秦为了大一统,攻上党郡,赵

2




派廉颇支援,长平之战爆发。

公元前262年,秦昭王派大将白起攻打韩国,占领了野王城,切断了韩国上党郡和国都的联系。韩国想献出上党郡向秦求和,但是上党郡守冯亭不愿降秦,请赵国发兵取上党郡。

昭王四十七年(公元前260)秦派左庶长王龅攻韩,夺取上党。上党的百姓纷纷逃往赵国,赵驻兵于长平(今山西省高平市长平村)以便镇抚上党之民。四月,王龅攻赵。赵派廉颇为将抵抗。赵军士卒犯秦斥兵,秦斥兵斩赵裨将茄。六月,败赵军,取二鄣四尉。七月,赵军筑垒壁而守。秦军又攻赵军垒壁,取二尉,败其阵,夺西垒壁。



3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e361e780f02d2af90242a8956bec0975f565a47f.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