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文化人类学学术流派和理论方法的认识和理解

2022-04-26 23:25:13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对文化人类学学术流派和理论方法的认识和理解》,欢迎阅读!
文化人类学,流派,理解,学术,认识

对文化人类学学术流派和理论方法的认识和理解



文化人类学(cultural anthropology)是人类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它研究人类各民族创造的文化,以揭示人类文化的本质。使用考古学、人种志、人种学、民俗学、语言学的方法、概念、资料,对全世界不同民族作出描述和分析。

文化人类学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文化人类学相当于欧洲大陆一些国家所称的民族学和在英国所称的社会人类学或社会文化人类学。 广义的文化人类学包含考古学、语言学和民族学三个分支学科。 文化人类学与社会学关系密切。但是人类学更注重于研究各个民族之间不同文化的差异。由于文化人类学发源于西方,因此早期的文化人类学主要研究非西方社会和地区的文化。

一、文化人类学学术流派及其理论

文化人类学有许多学派,包括进化学派、传播学派、功能学派、心理学派、新进化学派、结构主义学派、心理人类学、生态人类学、认知人类学等。 化学

与人类学同时诞生。 开创了对文化的科学研究,摩尔根,泰勒,巴斯蒂安等提出了文化,社会进化的时间序列,着重文化的纵向发展,也成为进化学派的创始人。18世纪孟德斯鸠等的启蒙思想,19世纪自然科学的进步,以<<物种起源>>为标志的生物进化学说,1819世纪的社会进化观等,都是19世纪人类学进化学派的文化,社会进化思想产生的基础。

理论进化学派以进化的思想研究人类社会及其文化,认为人类同源,本质一致,有共同心理,因此产生同样的文化,社会发展有共同的途径,由低级向高级进化。

传播学派

自泰勒《原始文化》于1871年发表以来,更多人类学家以传播的理论来解释文化,认为所有文化开

始于一个或多个特殊区域,然后向全世界传播。先驱人物有拉策尔(F.Rutel)。

理论要点:认为传播是文化发展的主要因素。文化变迁过程就是传播过程。认为文化借多于发明。认为不同文化间的相同性是许多文化圈相交的结果,因此,文化彼此相同的方面越多,发展过历史关联的机会愈多。强调实证方法。 功能学派

1922年﹐英国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B.K. A.R.拉德克利夫-布朗分别发表实地调查专刊《西太平洋的探险队》和《安达曼岛人》﹐最早把功能主义思想贯彻在民族学著作上﹐人们因而将发表两篇专刊的这一年作为功能学派创立的年代。其後﹐马林诺夫斯基和拉德克利夫布朗又在其论文和著作中进一步发展了功能主义理论。

功能学派认为﹐任何一种文化现象﹐不论是抽象的社会现象﹐如社会制度﹑思想意识﹑风俗习惯等﹐还是具体的物质现象﹐如手杖﹑工具﹑器皿等﹐都有满足人类实际生活需要的作用﹐即都有一定的功能。它们中的每一个与其他现象都互相关联﹑互相作用﹐都是整体中不可分的一部分。

理学

美国人类学流派。20世纪30年代﹐美国历史学派中的著名人物﹐人类学家本尼迪克特﹐R.等人﹐在奥地利心理学S.弗洛伊德关於人类发展和心理动态学学说的影响下﹐开始注重於生理学﹑心理学的人类行为心理研究﹐吸引了许多美国人类学家。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及战後的若干年﹐这一派在美国民族学中占据了十分显要的地位。主要代表人物除本尼迪克特以外﹐还有M.米德和A.卡迪涅尔等。他们以人性﹑人格与文化变迁为研究主题﹐寻找个人人格和社会文化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所形成的文化模式。尽管他们之间在理论的具体提法上有所不同﹐但他们都从人们的心理特征上来解释文化差异﹐把文化看作是心理活动的结果﹐认为心理决定文化﹐决定人们的社会状况﹐决定民族的先进落后


新进化学

新进化学 new evolutionary school

美国人类学流派。20世纪30年代,美国出现了一些复兴以民族学家L.H.摩尔根为代表的进化论学说的人物,主要代表有L.A.怀特、J.H.斯图尔德和M.萨林斯等。他们均坚持进化论的思想,但同时又提出了一些19世纪进化论不同的观点,故被称为新进化学 新进化学派在对待社会进化的原因和方式问题上不仅与19世纪的进化论有所区别,而且学派内部的观点也有所不同。

结构主义学派

结构主义学派(Structuralist School 该学派的最大特点是运用结构分析法。1945年法国人类学家C.列维-斯特劳斯在他的《语言学和人类学中的结构分析》;文中首先提出把音位学中的结构分析法运用到人类学研究中去的观点。

50年代后在美、英、德、意、瑞、土等国掀起结构主义热,日本、苏联及东欧也受到影响。70年代初结构主义思潮不仅在人类学、民族学及社会学领域盛及一时,而且冲击了哲学、史学、心理学文学艺术领域,西方甚至出现了结构一马克思主义学派。结构主义的中心课题是从混乱的社会现象中找出秩序。这种秩序即社会的无意识结构,他们不能从现实的社会中被直接观察到,要人类学家通过建立概念化的模式才能认识。这种通过模式来理解社会结构的全部过程,就是结构学派的基本方法,这种方法在亲属关系和神话的研究领域得到了广泛的运用。结构主义者在这两个领域的研究中,找出了许多与以往很不相同的观点和结论。 70年代中期开始,结构主义热潮已渐趋冷落。但结构主义对于现代许多社会思潮都产生过重要影响。

心理人类学

心理人类学(Psychological Anthropology)

1961年,美籍华裔人类学家许烺光(Francis L.K.Hsu)出版了《心理人类学——研究文化和个性的方法》一书,提出心理人类学概念。美国又兴起了小规模的心理人类学复兴运动。复兴者在弗洛伊德关于人类发展和心理动态学说的影响下,形成了新心理学派,其表现一是所谓认知人类学的出现,一是在人类学中进一步应用以心理动态学为着眼点的研究方法。目前这学派有两个定期刊物,成百名人类学者和心理学者从事这方面的研究。

生态人类学

最早提出的是莫斯和普里查德;莫斯曾经指出,爱斯基摩人的社会生活,由于受环境的重要因素而分化为冬季的社会集中时期和夏季的社会分散时期,同时社会和宗教领域的生活跟随着这种变化而变化。 生态学是研究有关动物的相互关系、个体数量、社会结构、迁徙食性等的研究叫做生态学,但是将动物换成人并不能成为生态人类学生态人类学必须引进能够把握在动物生态学中不大被认真考虑的观念体系和技术体系的思考方法;它不仅考虑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而且也研究人类与对这种相互关系施加影响相反也接受其影响的文化体系之间的相互关系。

生态人类学的方法论:考查人类的生存机制,必须考查食物资源的分配、生产方式、繁殖方式,其中生产方式是最为基本的问题。 认识人类学

1背景:如何理解异文化;马林诺斯基:把握一个社会所有的固有的见解来理解它们的世界观;康克林和弗雷克等奠定了认识人类学在文化人类学上的地位:他们都采用意义的对立出发,以明确某一世界的分类体系的做法,这种做法是以雅各布森等人在结构语言学中的辨别因素分析以及二项对立为背景的;如弗雷克的论著《关于民族志提问的笔记》;初期的认识人类学就是这样固执的追求着方法论即如何将社会承担的文化用可以验证的程序抽象出来,并集中力量把文化作为固有的事项详尽的描绘出来;

2 理论特征:古迪纳夫关于认识人类学上的文化的定义:某一社会的文化是其成员用意相互认知、建立联系以及理解世界的种种范型;所谓文化就是对包围着某一社会的宇宙所做的总体分类,而民族志所指向的目标,便是发现制约这一社会的观念范型。把文化看作是知识的体系这一观点成为了认识人类学的主流;

基本方法:文化所蕴含的事项的分类;——民俗分类学;方法如下:先设定作为调查对象的文化的范


—— 以该社会的母语为基础,采用种种辨别因素进行分类;





二、文化人类学的基本研究方法

文化人类学的基本研究方法有实地参与观察法、全面考察法、比较法。

实地参与观察法:这是文化人类学最有特色的研究法。文化人类学家特别注重通过直接的观察,收集每一手证据。那些研究现代民族生活方式的文化人类学家,则深入到这些民族中间,通过参与他们的活动、与他们交谈和观察他们的活动来了解其社会和文化。实地参与观察法是人类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它是一种观察法,其资料来自现实的广阔天地。这种研究法使得文化人类学家可以既作为参与者又作为观察者的身份深入到一种文化的内部去观察这种文化和使用这种文化。实地观察可以使人类学家把目光集中在对其文化有意义的行为模式上,他会去寻找那些有规律的行为特征的先后次序,注意其在不同情况下的变化。

全面考察法:采用这种方法,人们在选择研究一种人类行为时,必须全面考察与之相关联的问题。这样,一位研究某地区经济发展的人类学家会发现,要想对这一地区经济变化的过程进行全面的描述,就必须探讨礼仪的始末以及家庭关系的问题。

比较法:比较法在文化人类学的研究中无时无刻不在使用。例如,当一位文化人类学家在印度的其一村落中研究其社会结构时,他道德了解村民是怎样自己组织起来的,然后通过对比村落里各个不同的群体,来确认他们之间的异同。雍容华贵比较法可以运用在所有水平上的分析之中。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e3846d2251ea551810a6f524ccbff121dd36c597.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