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科学《垒高》活动反思

2023-02-03 04:09:23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大班科学《垒高》活动反思》,欢迎阅读!
大班,反思,科学,活动,高》

大班科学《垒高》活动反思

经过很多次的观察,我发现在每次的区域活动中,留在建构区的孩子总是最多的,各式各样的积木是他们最感兴趣的活动内容。《纲要》指出:教育内容的选择,既要贴近幼儿的生活,为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又要有助于拓宽幼儿的经验和视野。大班的孩子已经有了初步的自主探索水平,能主动地探索、交流自己的发现。为了进一步激发他们探索、求知的欲望和水平,我设计了垒高这个科学活动。通过活动,幼儿探索又稳又高的垒高方法;让孩子在探索尝试、观察比较、讨论交流中,发现垒高的多种方法,体验垒高探索活动的乐趣。

活动中突显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成功之处: 1、活动材料生活化

在活动中我准备的材料是贴近幼儿生活的,能够每天接触到的积木,从每个班的实木积木中挑选出小的长方形积木,简单、不繁琐,真正利用了生活化的活动材料,达到了高效率高质量的活动效果。 2、活动过程操作性

整个活动以幼儿的两次操作为主体。第一次让两个幼儿合作用18块积木去探索长方形积木平放、横放、竖放三种不同形式的垒高方法,记录每种积木垒高的数量,比较得出平放最稳、竖放最高、横放居中的经验。第二次让四个幼儿合作,用40块积木搭建又高又稳的房子,综合使用平放、横放、竖放三种不同形式的垒高方法,比一比那座房子垒得又稳又高。最后通过幼儿目测、老师用尺测量,结合房子的外观作出评判。 3、幼儿主体突显性

在本次活动中,我始终以幼儿为主体,用启发、引导的方式,充分调动幼儿探索的积极性。如:在幼儿每一次探索操作的过程中,鼓励幼儿积极地交流自己的想法,自己探索出垒高又稳又高的方法,教师在幼儿的回答的基础上实行小结;重难点部分请幼儿演示验证,共同评判在比赛垒高的房子的优缺点,既体现了大班孩子的水平,又真正让幼儿体验了成功的喜悦与兴奋。 4、多媒体教学法

多媒体教学能激发幼儿的兴趣,集中他们的思想,在活动的延伸部分采用了多媒体教学,让幼儿欣赏真正的建筑设计师所设计建造的房子,给予幼儿视觉上的一种享受,激发幼儿美好的愿望,鼓励幼儿长大后做一名真正的建筑设计师。

活动中存有着以下不足:




弄巧成拙,亡羊补牢

为了避免幼儿在积木垒高坍塌时杂乱的声音,我在桌面上铺上了柔软的毛毯,可在幼儿操作时发现毛毯大大减少了积木垒高的块数,搭了两三块积木就倒塌了。我即时撤掉了桌上的毛毯,消除了幼儿实验的不利因素,为他们的成功提供了保障。 科学原理,深入推敲

第一次操作在让两个幼儿合作用18块积木去探索长方形积木平放、横放、竖放三种不同形式的垒高方法,记录每种积木垒高的数量,比较得出平放最稳、竖放最高、横放居中的经验后,我没有揭示为什么平放最稳、竖放最高、横放居中的原理,其实我只要简单地让幼儿观察一下长方形三个不同大小的面,和长、宽、高的不同,了解接触面积对物体摆放平稳的影响就能够了。以后在科学原理这方面还要多多推敲,让幼儿更多地、更深入地了解。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e388bcda6237ee06eff9aef8941ea76e58fa4af2.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