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语文上册《墨竹图题诗》教学教案

2022-09-09 07:12:19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六年级语文上册《墨竹图题诗》教学教案》,欢迎阅读!
墨竹,题诗,上册,教案,语文

六年级语文上册《墨竹图题诗》教学教案

六年级语文上册《墨竹图题诗》教学教案

单元分析

《墨竹图题诗》是本册课文八单元的第一篇主体课文,这一单元的主题是岁寒三友,它选编了六篇课文介绍岁寒三友-----松,竹,梅的名家名篇.其中前三首古诗《墨竹图题诗》《苍松怪石图题诗》《墨梅图题诗》为主体课文,而《梅香正浓》《竹颂》《黄山松》为拓展阅读课文.他们同为写松,竹,梅,但体裁各异,笔法不拘一格.在教学时以前三首古诗为重点学习.这三首古诗都是诗配画,可以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意境深远,相得益彰.松,竹,梅之所以成为岁寒三友,不仅因为三者不惧寒冷,更是因为他们能象征诗人的铮铮铁骨,尔不群的气节和人品.而《墨竹图题诗》是郑板桥在山东任职时看到山东受灾,饥民无数,作为一名体恤百姓的县官,他整日为民奔波,白天劳顿,夜不思眠.本诗记载的是又一个不眠的夜晚,作者听着冷雨拍打窗子,风吹疏竹,发出萧萧之声,竟错觉为百姓发出啼饥号寒的怨声,于是提笔展纸作画,遂成此诗. 单元目标

1,引导学生了解诗人写诗作画的背景及目的,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悟作者的人格魅力. 2了解诗歌的音韵美,结构美以及语言所表达的深刻含义,了解诗歌借物喻人的写法,及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意蕴.

3,读出诗的韵味,想象诗的意境,体会诗的情感,提高学生对诗歌及所作的画的鉴赏与审美能力,激发学生对诗人品格的学习与敬佩之情. 课时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反复诵读诗歌,欣赏图画理解图题诗的诗情画意. 2.能力目标:增强学生的朗读能力. 3.德育目标:体会作者的胸怀和气概.

4.创新素质培养目标: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法:研究体验式创新教学法.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本图题诗的诗情画意. 难点:体会作者对百姓的关爱之情. 教学环节 一,导入新课 二,自主学习

()交流材料(上这课之前我布置预习作业查阅资料)

1,请学生介绍 2,读课题,理解题目意思:墨竹:单用墨画的.竹子.墨竹图题诗就是单用墨画竹子的图画上面的诗. ()读通诗歌

1,读准字音:如文中的

(yá) (zhāi) (xiè) (háo) 放赈(zhèn) 救济(jì) (suì) 2.理解词语:如诗画欣赏文中的词语

()读出韵律.反复朗读古诗,可采用抽读,小组读,男生女生读,齐读,老师范读等方式进行朗读,从而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三,理解古诗大意:合作学习

()自读自悟:学生依据资料和文后译文进行自学.

()学习小组交流;通过与同学互相补充,解疑,使学生明白诗文大意. ()全班交流:

1 ,请学生说出你对这首诗的理解.

2,指导朗读:读出韵味,深入理解诗歌内涵,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你自己对这首诗的感悟.

四,合作探究学习

1,本诗作者是怎样开想象的

2,我们如何理解一枝一叶总关情一句 3,引导观画: 五,回顾全文

1,竹象征了有气节,象征诗人我自岿然不动的气概. 2,交流写竹的诗文.如郑板桥的诗《竹石》 六,拓展训练

1,请同学们在课后收集有关竹的诗句,绘画作品. 2,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赞美竹. 郑板桥《墨竹图》 衙斋卧听潇潇竹 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 一枝一叶总关情 板书设计 墨竹图题诗 郑燮

干:细中有强 特立独行 叶:青翠欲滴 爱民如子 傲然挺立 高标挺立 课后反思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做到了以下几点:

1,以读为本,在课堂教学中读书时间充分,形式多样化.首先是读通诗歌,初步感知诗.然后是读出韵律,体会诗的含义,最后是读出韵味,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你自己对诗歌的感悟.整节课都是书声琅琅,通过朗读,培育了学生的朗读习惯,提高了学生的朗读能力.

2,以生为本,以学为教,采用了研究体验式创新教学方法.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习,怎么想就怎么说来达到体会作者对百姓的关爱,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诗人的品格和对诗人的敬佩之情.

3,这首诗是一首图题诗,在引导学生观画时,还可展示其它的画,如梅花,松,国画等图,让学生欣赏,真正起到提高学生对画的鉴赏和审美能力.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e44fa9c6f58a6529647d27284b73f242326c31d3.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