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做“教书匠”,要做“研究员”(熊贻谋)

2022-07-26 15:38:17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不做“教书匠”,要做“研究员”(熊贻谋)》,欢迎阅读!
贻谋,教书匠,研究员

教育随笔

不做“教书匠”,要做“研究员”

遂宁实验外国语学校课程中心 熊贻谋

我从七十年代后期到我离开讲台已过去三十多年了。课改之前的十多年里,课堂教学模式已然成为一种定式——我教你学,我讲你听,我问你答。没有讨论,没有质疑,没有互动,没有展示,老师讲得累,学生听得无趣……那时不但没有从思想上去认识,从教学中去反思,反而自我感觉良好。

当课改启动时,虽然有些茫然和困惑,但仍然觉得这是自己发展的好机遇。于是毅然踏上了课改之路,而且总是走在前列,率先试验。学习、培训、实践、反思、总结、内化,伴随新课程又走过了十多年,也是我完善职业规划,成就事业,实现人生理想的十多年。

前后两个十多年的教学实践,使我深刻地体会到:课改给每位老师带来了发展机遇,也提出了严峻挑战。作为一名教师,能否在改革的浪潮中与时俱进,是做一个平庸的“教书匠”,还是做一名新课程的研究者?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课题,尤其是年轻教师。

以我自己的成长经历证明:成才的最佳途径是把本职工作与研究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努力探索,不断实践,课改就会有收获,有成果,改变教师的职业形象就不在话下。

因此,我要说:一个只埋头教书的老师,充其量只是个“教书匠”,只有既教书,又看路,投身改革,才是好老师、名师,而要成为名师,就一定要勤奋学习,努力探索,不断反思,潜心研究。如果我们把教学的过程当做一个创造研究的过程去做,走一条“学习——教学——科研——总结——内化”的五结合之路,那么成为一名科研型、创造型的名师的愿望就一定能实现。

当下,学校已进入发展的第三个年头,学校管理层站在一个新的战略高度,坚定走内涵发展的道路。课程中心正引领老师们进行课题研究和课程建设,这不仅是学校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需要,更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需要。课题研究、程建设的主体是教师,需要大家积极参与,深入思考,研究实践,贡献智慧和力量。只有这样,我们的课题研究、课程建设才能顺利推进,才能走得更远。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e49d44c1783e0912a3162a5f.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