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读书诗】陶渊明《移居》(二首其一)

2024-01-05 01:54:14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古代读书诗】陶渊明《移居》(二首其一)》,欢迎阅读!
陶渊明,二首,移居,其一,古代

【古代读书诗】陶渊明《移居》(二首其一)

移居二首(其一)(1 [东晋]陶渊明

昔欲居南村,非为卜其宅(2 闻多素心人,乐与数晨夕(3)。 怀此颇有年,今日从兹役(4 弊庐何必广?取足蔽床席(5)。 邻曲时时来,抗言谈在昔(6)。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7)。 【注释】

1)这首诗写迁居南村的原因和迁居后的乐趣。诗中热情赞美了南村“素心”人,表现了志同道合的高雅而纯洁的志趣。诗人与这些纯朴的“素心”人朝夕相处,无拘无束,叙谈往事,品评文章,感情融洽而欢乐无限。(2)南村:又名南里,在浔阳负郭。非为卜其宅:语出《左传·昭公三年》:“非宅是卜,惟邻是卜。”古人在建宅前,先用占卜的方法选取吉祥之地。这句诗的意思是说,我不是为了选择好的宅地,而是要选择好的邻居。(3)素心人:心地纯朴的人。数shu暑)晨夕:谓朝夕相处。(4)从兹役:进行这次劳动,指移居。5)弊庐:破旧的房屋。指移居后的住房。取足蔽床席:只要能遮蔽床和席就足够了。意谓只要有个睡觉的地方就行了。(6)邻曲:邻居。抗言:直言不讳地谈论。在昔:过去,这里指往古之事。(7)奇文:指好的文章。疑义:指疑难问题。

【赏析】

陶渊明约四十一岁时,从老家浔阳柴桑迂居于浔阳上京。晋安帝义熙四年()六月,陶渊明在上京的居所失火,房屋焚毁,只得栖身船上;两年之后,即义熙六年()九月后,移居到浔阳郊外的南村,


实现了他向往已久的愿望。《移居》二首,就是他这次迁居后的抒怀之作。当时诗人四十六岁。这是第一首,写良友过从谈论之乐。

诗歌借写移居之乐来表达诗人质朴的人生理想。诗歌的前半部叙述移居的动机:“闻多素心人,乐与数晨夕”。从“昔欲”到“今日从兹役”,诗人怀着这个愿望“颇有年”了。时间的长久,更衬出愿望的执着。而这执着持久的愿望一旦实现,欣喜之情是不言而喻的了。诗人采用平叙中暗带曲折的手法来写今日移居之乐,语气平淡,不夸张声色,但是宇字情意真切,发自肺腑。而诗人对真淳纯朴的生活理想的追求也由此可见。诗的后半部写诗人对移居后生活的设想。“弊庐何必广,取足蔽床席”,他在生活上所求不多,他的精神乐趣在于:“邻曲时时来,抗言谈在昔;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至此,诗人的襟怀宛然如见,不言高而品格自高,不言逸而风神自逸。此诗的笔法巧妙,变化自如。时而追述昔日之愿,时而近述今日如愿以偿的欢乐,时而通想移居后的赏心乐事。意绪飞动,仿佛是随意点染,无心经营,却生动地传写出诗人“枯淡足自乐”的人生理想。



【名句欣赏】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陶渊明移居南村,是因为南村有不少心地淳朴的人。有好的文章,可以和朋友们一同欣赏;遇到有疑问的地方,大家一起来讨论。这两句便是写他们共同学习讨论的乐趣。对陶渊明“不求甚解”的说法也是一个补充。

学问之道,除了刻苦攻读,还须切磋琢磨。古语说的“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就是这个道理。关在书斋孤军奋战,苦思冥想会造成精神上的郁闷、神经上的迟纯、思想上的麻木和见闻上的闭塞。更何况,攻读中遇到的疑难,往往凭个人的心智无力透彻地解决,所以古代学者重视师友之道,喜欢参与呼朋引类的社交活动。试想。你读到一篇好文章,独个儿拍案叫绝过瘾吗?找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研究研究、唱和唱和,那多痛快!有了疑难问题,自个儿苦思冥想仍无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e4f8d28b1ae8b8f67c1cfad6195f312b3169eb8e.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