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江浙遗民词与江西遗民词之比较

2022-03-28 04:44:16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南宋江浙遗民词与江西遗民词之比较 》,欢迎阅读!
遗民,江浙,江西,南宋,比较

南宋江浙遗民词与江西遗民词之比较

作者: 宋全生

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2013年第25



宋全生

(湖北省通山县黄沙铺镇万家学校,湖北通山437651

摘要:在词的发展过程中,遗民词是唐宋词光辉的最后一页。在宋元之际的词坛,遗民词人形成了江浙遗民词人和江西遗民词人两大创作群体。这两大群体的词作具有一定的一致性,如都具有隐逸的思想特征,创作题材上都由舞榭歌台、秦楼楚馆的男女艳情转为自然之景、隐居之乐等。但是,他们又各具特色,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本文就意象的选取、词风的追求、语言的运用三个方面对南宋江浙遗民词和江西遗民词二者进行比较。

关键词:遗民词;意象;词风;语言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5-0172-02

作为宋词的结束期,南宋遗民词是特殊时代的产物,是南宋遗民在特定历史时期心灵历程的记录。所谓的遗民,它不是简单的指那些失去了故土或是亡国之人,而是指亡国之后在新朝中仍然心向故国,不臣新朝的隐逸之人,也包括那些虽然迫不得已而入仕新朝但内心却仍然怀念故国的人。而遗民词便是指由这些遗民在宋亡国前后所创作的一系列诗词作品。南宋遗民词人按地域可划分为以临安为中心的江浙词人群和以庐陵为中心的江西词人群两大群体。江浙词人群以周密、张炎、王沂孙、蒋捷、陈允平、张枢等为代表;江西词人群以刘辰翁、文天祥、赵文、彭元逊、刘将孙等为代表。他们创作上的不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意象的选取

面对国破家亡的残酷现实,南宋江浙遗民词人将自己的漂泊孤零之感和沉重抑郁之哀思融入到作品中去。创作上多选取清冷幽凄之意象,如“梅花”“竹子”“大雁”“落叶”“落花”“夕阳”“黄昏”等,而且这些意象总与“残”“孤”“冷”“寒”“断”等字眼连用,形成“孤雁”“断雁”“冷月”“孤竹”“寒梅”等一系列冷寂之景,营造出暗淡凄清之氛围。如周密的《玉京秋》:“烟水阔,高林弄残照,晚蜩凄切。碧砧度韵,银床飘叶。衣湿桐阴露冷,采凉花,时赋秋雪。叹轻别,一襟幽事,砌蛩能说。客思吟商还怯,怨歌长、琼壶暗缺。翠扇恩疏,红衣香褪,翻成消歇。玉骨西风,恨最恨、闲却新凉时节。楚箫咽,谁寄西楼淡月。”[1]词中选取和营造了“残照”“晚蜩”“飘叶”“凉花”“淡月”等一系列凄切萧瑟之景,更有“阴”“冷”“幽”“疏”“怨”“咽”等悲凉字眼烘托出悲愁孤寂之感。

相比之下,江西遗民词人在意象的选取上更倾向于刚硬、豪放、富有力量与气势的英雄典故和民族气节。与江浙遗民词人在国破家亡时的忧惧与退避不同,江西遗民词人表现出奋起反抗的雄心壮志和力挽狂澜的豪放气概。作品意象铿锵壮烈、忠贞豪逸,将强烈的民族气节和爱国精神表现得淋漓尽致。如文天祥的《沁园春·题潮阳张许二公庙》:“为子死孝,为臣死忠,死又何妨。自光岳气分,士无全节,君臣义缺,谁负刚肠。骂贼张巡,爱君许远,留得声名万古香。后来者,无二公之操,百炼之钢。人生翕歘云亡。好烈烈轰轰做一场。使当时卖国,甘心降虏,受人唾骂,安得流芳。古庙幽沉,遗容俨雅,枯木寒鸦几夕阳。邮亭下,有奸雄过此,仔细思量。”[2]词中引用张巡、许远二人的英雄典故,歌颂其舍己为国的光荣事迹,表达对叛国投敌之奸臣的憎恶。“死又何妨”“好烈烈轰轰做一场”又表现了誓死以身报国的豪情热血和忠贞情怀。


二、词风的追求

继苏轼、周邦彦之后,词就判然分出两种创作路向:诗化词与歌化词。诗化词以苏轼为领袖,他以诗为词,使词从歌曲化走向文学化,提升了词的文学地位,使词上升为一种与诗具有同等地位的抒情文体。歌化词以周邦彦为宗师,他创格律派,重声律、重法度,强调词的可歌性,追求音律的和谐,调美、律严、字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江西遗民词人和江浙遗民词人的词作分别是这两种风格的沿袭。江浙遗民词人追随姜夔,主张词“别是一家”,强调词独立的文体特征,注重音律的规范和字词的精雕细磨,形成雅正工丽的格律词风。如江浙遗民词人的代表人物张炎就说:“句法中有字面,盖词中一个生硬字用不得,须是深加锻炼。字字敲打得响,歌诵妥溜,方为本色语。如贺方回、吴梦窗,皆善于煤油字面。”[3]而江西遗民词人却“以文为词”“以诗为词”,注重词的表现功能,强调抒情而不拘于规范,词风豪迈雄健,形成沉郁的审美风格。

江浙遗民词如王沂孙的《眉妩·新月》:“渐新痕悬柳,淡彩穿花,依约破初暝。便有团圆意,深深拜,相逢谁在香径?画眉未稳,料素娥、犹带离恨。最堪爱、一曲银钩小,宝帘挂秋冷。千古盈亏休问。叹慢磨玉斧,难补金镜。太液池犹在,凄凉处、何人重赋清景?故山夜永,试待他、窥户端正。看云外山河,还老尽、桂华影。”[4]以新月的妩媚动人、轻柔婉丽寄托故国沦亡的哀伤。全词意象朦胧,空灵蕴藉,含蓄深婉。艺术上典雅、清空,充分体现出了对清雅词风的追求。而江西遗民词如刘辰翁的《金缕曲·闻杜鹃》:“少日都门路。听长亭、青山落日,不如归去。十八年间来往断,白首人间今古。又惊绝、五更一句。道是流离蜀天子,甚当初、一似吴儿语。臣再拜,泪如雨。画堂客馆真无数。记画桥、黄竹歌声,桃花前度。风雨断魂苏季子,春梦家山何处?谁不愿封侯万户?寂寞江南轮四角,问长安、道上无人住?啼尽血,向谁诉?”[5]上阕写闻鹃,下阕写临安的衰败和抗元英雄的牺牲,家国覆亡之痛与慷慨悲凉之感喷涌而出。该词与辛弃疾同调咏杜鹃词有异曲同工之妙,是对其豪迈词风的一脉相承。由此可见,在词风的追求上,江西遗民词人也有着与江浙遗民词人不一样的豪放沉郁词风。

三、语言的运用

由于在词风的追求上,江浙遗民词人与江西遗民词人有着不同的创作倾向,这就直接影响了他们在语言上的运用。江浙遗民词人提倡对语言的锤炼和精雕细琢,使语言呈现工整雅丽的富贵之气。此外,他们还大量运用比兴、寄托、双关、暗示等。这在周密、张炎、王沂孙等人的词中都有充分体现。如:张炎《八声甘州·记玉关》“折芦花赠远,零落一身秋”,周密《曲游春·禁苑东风外》“轻暝笼寒,怕梨云梦冷,杏香愁幂”。

而江西遗民词人则不受规范的制约,以散文章法、句法入词,不事藻饰。这在刘辰翁的词作中表现尤为突出。如:“那看独坐青灯,想故国,高台月明。辇下风光,山中岁月,海上心情”(《柳梢青·春感》);又如:“缃帙流离,风鬟三五,能赋词最苦。江南无路,鄜州今夜,此苦又谁知否?”

(《永遇乐·壁月初晴》)。这些词的语言自然平实,亲切灵巧。此外,江西遗民词还有极强的口语化特征,不避俚语、俗语。如刘辰翁《摸鱼儿·甲午送春》:“又非他、今年晴少,海棠也恁空过。清赢欲与花同梦,不似蝶深深卧。春怜我。我又自、怜伊不见侬赓和。已无可奈。但愁满清漳,君归何处,无泪与君堕。春去也,尚欲留春可可。问公一醉能颇。钟情剩有词千首,待写大招招些。休阿那。阿那看、荒荒得似江南么。老夫婆娑。问篱下闲花,残红有在,容我更簪朵。”语言上熔炼了“休阿那”“阿那香”“慌慌得似江南么”“老夫婆娑”等大量俚语、俗语。除以上所述三点外,江浙遗民词和江西遗民词还有其他诸多方面的差异,如在词史上的地位及对后世的影响等。对比二者,有利于我们对他们获得更完整的认识和更深刻的理解。


参考文献:

[1]傅德岷.宋词三百首鉴赏辞典[M].崇文书局,2005342.[2]唐圭璋.全宋词[M].中华书局,19654182.

[3]张炎.词源.见:蔡祯.词源疏证(卷下)[M].北京:中国书店,198523.

[4]袁行霈.中国文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53.

[5]傅德岷.唐宋词鉴赏辞典(南宋·辽·金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2140.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e5ac2d08dd80d4d8d15abe23482fb4daa48d1d57.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