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方案随笔——传统住宅及装配式住宅建筑设计方法之不同

2022-07-30 15:35:14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改方案随笔——传统住宅及装配式住宅建筑设计方法之不同》,欢迎阅读!
住宅,装配式,建筑设计,随笔,不同

. .

“改”方案随笔——传统住宅与装配式住宅

建筑设计方法之不同

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在近期几个建筑方案中,应业主要求,完成了从已有的传统住宅方案向装配式产业化方案的修改过程。通过对其中一个案例的剖析,探讨关于装配式住宅和传统住宅设计方法的不同。

1 项目梳理

本文所举案例为团队今年完成的一个在已有传统方案基础上进行装配式产业化改造的保障性住房项目,项目重点在于调整已有户型,规划尽量维持原状。本项目共有住宅22栋,6种标准层平面。在项目之初就我们就与业主确定了户型微调的策略,尊重原有户型组合方式,保留标准层平面户型组合不变。在此基础上,通过两个策略进行装配式改造:一是实现标准户型的模块化,二是实现厨卫与阳台的标准化。

首先,通过户型微调整理得出户型模块,以规整剪力墙,减少预制楼板、预制外墙种类。经过与业主和构件生产顾问单位的沟通,保留了原方案中所有的明卫生间,并尽量做到厨卫阳台标准化。优化之后,共有2种厨房、2种卫生间和2种阳台。

户型模块整理

以下为改方案前后对比(彩色的为改造后的,黑白图为原方案) 以下为标准化厨卫和标准化阳台模块示意。

在户型设计改造的同时,将修改后的户型带入原规划进行微调,以满足间距及日照要求,并保留原有规划组团布局及理念。以下为原规划总图与楼栋微调后规划叠加总图。

2 “改”建筑之设计方法对比 2.1 着眼高度不同

在传统住宅项目中,建筑单体或群体的规划设计仅是针对单独项目的需求,各小区是无关联的分散个体。在装配式住宅设计中,各个住宅小区都隶属于装配式住宅整体的宏大逻辑体系中,共享设计方法、装配构件、标准模块、标准楼栋等。在装配式建筑设计之初,就需要整体考虑本小区与全部装配式住宅体系的关系及与其他装配式住宅小区的关系。

2.2 涉及阶段区别

. ! .


. .

传统住宅项目在方案设计阶段一般仅涉及小区规划设计和建筑单体设计等阶段,而装配式住宅项目由于结构构件工厂生产、现场装配及装装配化的要求,必须将设计向全过程延伸。从设计的初始阶段就需要开始考虑构件的拆分及精细化设计的要求,并在设计过程中与结构、设备、电气、装专业紧密沟通,实现全专业、全过程的一体化设计。

2.3 预期目标差异

预期目标不同主要体现在装配式住宅设计比传统住宅更关注质量、成本、工期、效果与环保的综合评价。

2.4 操作过程调整

装配式住宅项目有别于一般住宅项目的操作过程。在传统住宅设计中,户型设计与规划设计是并行并重的两个过程。而在装配式住宅设计中,特别是在“改”项目中,最先亟待确定的问题既不是户型,也不是规划,而是修改的“度”,即对原有规划及单体设计的保留程度。不同的改造式装配式住宅项目具有不同工业化程度的预期目标,体现在模块的梳理整合程度、户型的种类、楼栋是否标准化等诸多方面。

2.5 户型优化原则

在本文列举的项目中,我们首先通过模块整理规整了剪力墙,实现了模块部隔墙的灵活分隔,同时对有些户型的客厅和居室等空间的开间和进深进行了调整,使功能尺寸更为合理和符合装设计、家具布置及人体工程学的原理。我们也遵循了2M, 3M模数原则,为装的标准化预留了接口。以下为原标准层(上图)与修改后标准层(下图)平面示意。

2.6 注重系统集成

在装配式住宅设计中,集成系统的设计与运用已经成为了一种发展趋势。设备与电气管井的集中化设计与楼道布置相对于传统方式更具优势。在住宅系统中,将寿命较长的结构系统与寿命较短的设备管线系统分离,将设备管井公共空间化、集成化也是住宅设计的理性趋势,为在建筑的全生命周期过更新管线来延长建筑寿命提供了操作可能。

2.7 设计标准体系

户型模块方面,在对传统住宅户型的修改过程中,通过对轴线尺寸的调整和对剪力墙的梳理,使得装配式住宅户型趋于外形规整化;同时通过对剪力墙设计的调整,使得每个户型都由若干模块组成,模块外部尺寸固定而部由轻质隔墙灵活分隔。

交通核模块方面,适应产业化装配的要求,按规及使用要求调整原交通核成为若干标准化交通核,包括楼梯的标准化、电梯井的标准化及机电管井和走道的标准化。以下为优化前后交通核示意。

. ! .


. .

2.8 平面组合多样

装配式住宅的模块化和标准化使得各户型可以进行多样组合,创造出板楼、塔楼、通廊式住宅等众多平面组合类型,以满足多样化的规划要求。

2.9 建构墙层体系

与传统住宅项目不同,装配式住宅项目的立面处理通过遵循“墙层”理论来实现立面形式的多样化。装配式包含了几何控制严格的建筑外墙面、预制阳台、预制外挂墙板及外墙功能构件及部品等“层”组成;其中外墙功能构件及部品分为栏杆、空调围挡及太阳能板三个部分。在装配式住宅建筑中,标准化的设计往往限定了几何尺寸不变的户型和结构体系,虽然固化了外墙的几何尺寸,但其色彩、光影、质感、纹理、组合及建构方式和顺序作为“墙层”要素都是可以“编辑”的。通过“墙层”的编辑,能够产生多样化的立面形式,例如“平板外墙+功能构件”类型、“平板外墙+预制挂板”类型、“平板外墙+集成窗”类型、“集成外墙”类型等,以下为墙层理论立面形象举例。

以下为本项目装配式改造后立面形象的两个例子。

注释:“墙层理论”由市建筑设计研究院董事长朱小地先生提出,其基本容是:“层”是建筑材料和构件形成的真实存在,且具有足够的安全性,这就是我们建筑层的概念。现实中的“墙”可以理解为由若干个层组成,建筑实体可以理解为是由若干的层围合而成的空间。

作者简介:

樊则森,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副总建筑师、第十设计所副所长,建筑产业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

. ! .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e5dba168f6335a8102d276a20029bd64793e6253.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